“理科综合”下高三物理教学

2019-09-22 12:39:49

  1999年~2000学年度高三年级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教师在高考“理科综合”科目无《考试说明》、无考试样卷、无例证性习题的情况下,摸着石过河,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教学历程。现在冰山浮出,2000年“理科综合”高考试卷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由此引发了本人对新一学年度高三物理教学工作的一些思考,现汇报给大家,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一、增强改革意识,确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观。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物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个人认为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对自己来说是相对新颖的实际问题。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查,可见,高考是检查学校是否真正搞素质教育的一面镜子。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自身的思维定势,部分物理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有人甚至认为搞素质教育与高考是两回事。因为行为受思想支配,措施由观念决定,所以教学思想的落后,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转变观念,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个人认为转变观念,确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观,落实到高三物理教学中,当前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以讲代教、以讲代学显然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人片面认为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是要由满堂讲转变为满堂问、满堂练。其实问答式教学、判断是非式的提问,场面上看上去很热闹,学生的活动量也较大,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有时还容易使少数学生形成不动脑筋、乱猜答案的不良习惯。

  主体性发挥得如何不在于问的多,也并非取决于所谓的“课堂气氛”。从本质上讲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是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人程度;从形式上讲主体性的表现不仅是师生互动,而且还包括生生互动及学生独立活动。只有贯彻启发式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产生疑问,主动思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探索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课堂上提问,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教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如果课堂上的提问,学生都很容易就答出,那么不是问题太简单就是事先演练过。

  2、正确处理容量与效果的关系。

  由于受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我们的物理教学中仍存在重教轻学、重死记硬背,轻消化理解、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部分课堂教学节奏偏快、容量偏大,学生的思维由于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因而只能被动听讲,学生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心甘情愿地坐在“旁听席”上,结果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学生真正接受的信息很少,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不是看课堂上信息的发布量,而是取决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更重要的取决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分析,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意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学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有一套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处理方法,如实验、物理模型、等效、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又如隔离法、整体法、控制变量法等处理问题的方法。科学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应用等,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理论追根寻源,了解知识形成的背景,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其次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处于研究问题的状态,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再其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发展。高质量的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训练,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使能力得到提高。如果仅为了追求容量,而加快节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教师辛苦,学生反感,效果自然不会好。

  3、正确处理训练速度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不少教师经常引用“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来启发学生多做题就可以提高能力,要培养能力就必须进行高强度的甚至重复的解题训练。

  “熟能生巧”的本意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到窍门,但一般只适合于机械性的操作活动。“熟能”只是一种技能特征,并不反映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的重复可以加深记忆,解题的重复可以提高解决相似问题的速度。搞题海战术,加大练习量,学生解题时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就会不求甚解,导致死搬硬套。机械重复的训练只能培养“条件反射”的能力,容易造成思维合僵化。学生考试时看到熟题目能用老方法套用,碰到生题目则无从下手,这就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确有必要进行解题训练,但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题训练中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思维能真正展开,充分活动。为此,必须适当控制练习量,为学生切实“减负”,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怀疑一切”的求知态度。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欲望、寻求理论解释的意念才能真正确立起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总题量比以前明显减动少,命题者就是考虑到让给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将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解题速度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小了,我们的解题训练如果不能与之接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就会导致高负担、低效率。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不多,但教学效果很好,他们的经验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

  4、正确处理综合教学与单科教学的关系。

  我省 2000年、2001年实行“3十小综合”高考试验,2003年实行“3十大综合”高考试验,综合科目考试首先考查的是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排各学科之间交*的知识点,拼凑跨学科综合题,上综合课,甚至搞猜题。押题,这实际上又是往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走。如果我们在本学科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学科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去研究那些本身就比较粗糙的综合题,实在是没有必要。

  跨学科综合题重点不在于考查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事实上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可以在学习、应用综合知识时才可以培养。现如今在缺乏能熟练讲授综合知识的教师,比较规范的综合题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上综合课,将会冲击单科教学,造成本末倒置。因此,虽然我们面对是“综合科目”考试,但是我们还是要立足本学科,要以本学科的知识为载体,注意相机渗透学科间的知识,拓宽视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增强信息意识,提高教学工作的对路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是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推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考“3+X”试点以及从今年秋学期开始的普通高中新的课程计划的试验就是其中两项重大措施。尽管高考“3+X”已进行过一届,但是对于“综合科目”的考试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了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对路,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广大教师有必要继续强化信息意识。

  1、注意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无疑对中学教育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高考试卷是一条首要的信息渠道。2000年跟物理相关的高考试卷共有六套,无论是综合试卷还是物理单科试卷都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只有自己亲自做一做,才可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透过试题领会其潜在的导向,以至理性的升华,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思想的转变,自觉矫正思路。

  2、关注新大纲、新教材的导向。

  新大纲、新教材是教育改革的载体,高考命题肯定也会受其影响。跟过去相比,新大纲、新教材有了一些明显变化。第一“重心后移”:降低了力学的比重,增加了近代物理的内容;第二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更重视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第三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我们要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这些特点,注意调整高三物理教学的思路,合理安排各部分知识的复习时间(如:适当减少“力学”的复习时间和降低难度),加强方法论指导,强化和优化学生的参与意识、研究意识,强化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3、充分发挥各种信息的引导作用。

  除高考试卷、新大纲和新教材之外,其它的信息渠道还有名师讲座、专业杂志、名校试卷、互联网等,此外从大会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中都可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注意广泛搜集信息,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尽快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发挥信息的指导作用,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研究,主动思考,提高在各种信息面前的判断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切实引导教学对路。

  三、增强研究意识,落实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目标价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夯实基础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物理知识首先通过结构、方法、技能,使学习活动变得有序,在有序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达到变通和迁移,有序、变通和迁移则使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这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前提是要抓住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知结构,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这三个方面。而物理知识、物理观念(思想、方法)。物理技能就构成了广义的“物理基础”。可以肯定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怀疑“基础”的重要性,然而,不少教师有的是对学生物理基础较差的感叹,缺少的是对物理基础的教学研究,他们往往认为夯实基础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没有必要研究,应把主要精力花在知识应用的教学上。

  经验表明,即使在高三物理复习阶段,关于对基础的复习仍然不能放松,总体上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既要突出学生为主体,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应以夯实基础为主要目标,第二轮复习重在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不追求知识的覆盖率。可是谁也无法肯定大纲中哪些知识点不考。因此,高三物理的复习必须依据大纲,知识点不留盲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罗列知识点的方法,要相信学生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学习内容,疏理知识结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才是最牢*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结构中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融汇贯通。要加强概念的辨析,不仅从理论上加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而且善于通过典型的,小而精的实例加以巩固。应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强化基本技能的培训,不要将物理方法、物理技能以知识的形式直接灌输。

  复习不是重复学习。每次复习都应有新的目标,复习课要做到常上常新,一步一个脚印。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备课相当重要,尤其是对基础内容的复习,要落实“变”和“准”的策略,“变”就是要加强变化,改变形式、变换角度;“准”就是要熟悉学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心中有数,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补救措施,做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2、注意研究解题教学。

  高三物理教学有较多时间是花在讲解例题、完成作业、参加考试上,解题教学的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要改善解题教学的效果首先必须把好选题关,并以便于学生、阅读分析的形式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优化例题分析、习题评讲的教学方法。(1)筛选题目。现在各种参考资料满天飞,习题集、题库有好几种,而学生花在物理学习上的时间又有所削减,因此,筛选题目成为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是落实“减负”增效的必要措施。选择题目一定要防止片面追求新、奇、深,要注意到选择题目的目的性,及题目本身的基础性、层次性和阶梯性。

  ①目的性:选择题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例题选择的目的一般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的物理规律;学习典型的解题方法、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题选择的目的是例题目的的延伸、强化。要围绕设定的目的选择题目;题目讲过、做过之后要检查目的是否达到,还要根据情况布置跟踪练习题、达标练习题等。

  ②基础性:选择的题目应着重体现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基本知识的应用、基本方法的巩固,做到小而活,能够面对大多数学生,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夯实基础,这一点对第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题目选择特别重要,过早地去做高考题或跨学科的综合是不妥当的,尤其是过去“3+2”模式的高考题要考虑是否合适。

  ③层次性:选择题目应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堂上例题的选择也要兼顾中、下层次的学生。另外,对中等层次之上或之下的学生,对习题应提出不同要求,要既有利于补差又有利于拔尖。

  ④梯度性:要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选择题目,既要切合学生实际,又要有适当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摸得到。考虑到第一学期复习的内容学生的遗忘率较高,同时为了保证第一轮复习的适当速度,因此,第一轮复习题目的难度应控制在中等或中等以下,到第二轮复习时再适当增加难度,这样学生才容易适应。

  (2)精心编排。尽量减少解题教学中的人为障碍,比如题目错误、题意不明、打印不清等等,题目要便于学生阅读、分析思考,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要尽可能打印成讲义,尽可能做到教案、学案一体化。原则上外来资料不可以直接使用,一定要有所选择并重新编排,对外来资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删减。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自行命题,扩大学生视野,高中物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与科技、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典型实例均是命题的好素材。

  (3)优化教法。在例题的讲解上要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示性例题,重点介绍如何读题、审题,寻找隐含信息,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经历的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准确调用知识解题,指导学生如何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等,要教育学生养成标识关键字。词,画研究对象草图,画物理过程示意图等的良好习惯。巩固性例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做,要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思路的机会,形成动脑分析、动口表达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适时、适度加以点拔,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鼓励相互讨论,要转变过去只重视巧或特殊解法的教学思路,强化通法、通解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自选习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求索答案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高三物理教学特别是进人第二轮复习,试卷评讲是一项重要工作,评讲的方法直接影响其效果。评讲试卷不是宣布答案,是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寻求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评讲之前不批阅试卷是。大忌,只有先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试卷中各题的错误率、错误原因,然后做到有选一有针对性地评讲,对症下药,才会有好的评讲效果。另外还要注意进行跟踪考查、做到及时反馈。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

  3、强化、优化实验教学。

  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中的物理实验题是一道设计性实验题。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一个没有涉及到,这个问题怎样看待?新的一轮复习中实验教学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由于过去的高考命题中,实验题的规律性比较明显,经常在考前就能推测到考哪些实验?考什么内容?近年来实验命题的灵活性加大了,如:考查不太引人注目的演示实验,反复考查游标卡尺的读数,而且20等分、50等分连续考,即使考查课本上的实验,其设问角度也较独特。2000年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同样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没有考查学生熟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而是考了一个设计性实验。今年高考结束后的试卷分析中,再次发现实验题的失分率高,每年都呼吁要加强实验教学,但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这一现象值得高度重视。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典型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对这些演示实验能懂、学生实验会做是一个基本要求,提高实验能力,才是最终目的。学生不是真正经历过这些实验,没有亲自进行操作,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是难以得到提高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收获。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是实验能力中的较高层次,但是离开基本的实验能力盲目去追求迁移、创新是企图建造空中楼阁,所以想通过猜题、押题,多讲、多练来对付设计实验是徒劳的。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必须改变纸上谈兵,黑板上做实验的应试模式,遵循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各种实验为载体,落实培养能力的具体目标。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不仅要做,而且要尽量让人人动手,不仅要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要强化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操作方法?换用另外一些仪器可否做同样的实验?用本实验的器材还可以做其它哪些实验?——要改变传统的课本上怎样说,我就怎么做的习惯,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将演示实验改成学习实验。要鼓励学生自制教具,设计替代性小实验。要加强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强化“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总结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实践。事实证明,只有在实际的操作、反复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才会得以激发。应该说学生的实验基础打扎实了,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X”下的高三物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还较多,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复习阶段的教学如何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怎样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探索。只要我们能够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深化研究、开拓创新、就一定会有所建树,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