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问题设计

2019-10-30 18:55:42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地下套子,挖陷阱,引诱孩子们去钻,去跳。我们都好像是猎人,带有预谋和欺骗,要让孩子们束手就擒,孩子们也乐意并积极地参与到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游戏活动中来。    原因很简单:讲授课中我们很主动,孩子们很被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所以,这种游戏就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我们精心准备的问题,不断地呈现给孩子们,让他们有事可做,不能闲着。    给孩子们设计问题,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故弄玄虚。我们必须这样做。我们这样做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可能我的论述非常浅薄或微不足道,但我还是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学来探讨这个问题。    案例1:世界的人口分布规律。问题:世界的人口分布有什么规律?大多数的孩子们的做法是照着教材读答案。    原来是这个问题过于草率、模糊,而且没有号召力。因此我做了改进:    请大家观察《世界人口的分布》图(P66),回答如下问题:(1)读人口密度图例符号,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各用什么颜色表示?(2)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集中于低、中、高纬的哪个纬度带?(3)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的哪种地形区?(4)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还是内陆地区?(5)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暖湿地区还是炎热干旱、寒冷地区?(6)世界有哪四大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    最后和孩子们一起归纳: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临海地区。    问题设计思路如下:

  
  案例2: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何特点?这样的提问孩子们会不假思索地照着教材读答案。所以引导学生观察《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我设计如下问题:    (1)根据河流流向或地图的颜色判断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2)图中黄(褐)色、绿色分别表示什么地形?他们是横向排列分布还是纵向排列分布(同时结合手绘图画说明)?(3)地形地势对河流的水能、水利有什么影响?(4)中南半岛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最后和孩子们共同归纳结论。    问题设计思路如下:

  

  案例3:大陆漂移假说。问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的假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P37)?”这是很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情感和价值观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孩子认真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后,老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得到共识:伟大的科学发现(发明)并不是什么难事,有很多产生于偶然之间,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去认真观察世界、认真观察生活。    案例4:中国的经度位置。问题:我国东西端的经度各是多少?孩子们无法回答,除非老师告诉他们答案。因此,引导孩子们观察《中国疆域示意》图(P4),设计如下问题:我国最东端(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这样很好地教会了孩子们去读图、看图,养成充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习惯。    现在我再把我的观点作以整理、归纳:    1.问题要简洁明了,突出主题;    2.问题的呈现要充分借助地图;    3.问题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4.利用地图对比,制造矛盾;    5.对问题的呈现做必要的渲染和铺垫;    6.充分重视、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课;    7.直接引用教材中经典的思维训练素材。如海牛、鸵鸟分别分布在非洲和南北美洲;小鸟的悲哀等。这样的话题孩子们很敏感,也很感兴趣。    8.多次呈现同一问题注意变换形式。这有助于孩子们对问题的理解。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借助问题向孩子们传递的信息是一步到位的。孩子们不喜欢吃“夹生饭”。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考虑怎样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要为孩子们精心准备几个问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点(知识点)带面(系统的知识结构)的思维方式:结合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的或者敏感的话题,出示典型的问题案例,通过探讨要求孩子们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编排的优点是知识结构比较严谨,又有大量的活动课。当然怎样上好一节课历来从无定论,“教无定法”,以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际情况而定。    正如教育专家们所呼吁的“培养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那是一种“忘我”的很高深的境界。达到那种境界很难,但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有时我们确实会发现我们不知该怎样教会我们的孩子们。那么我们就再设一个“迷局”,让孩子们去自己教会自己。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那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界。或者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    精心为孩子们准备几个问题,我们能做到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