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尝试

2019-11-22 13:56:22

1 2 下一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同时他还指出:对学生来说,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
  
  化学课堂要让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提高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和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构思化学问题解决的方案,尝试解决化学问题。“问题解决”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下面是笔者在初三新课程化学课堂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课前
  
  解决问题首先要创设问题,创设问题可以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内容的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十分重视问题的创设。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要和学生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是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新旧知识结合点”上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问题。
  
  (一)活用教材,创设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是范例、工具、中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和旧教材有明显的不同。新教材知识前沿,内容鲜活,图片精美,问题开放。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有的知识,没有太多的文字叙述,只给学生一幅精美的图片,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学习这一内容;有的实验没有详细的操作说明,没有供参考的实验结果,要的是学生自己的设计方案、自己的实验探究……教师如果没有大胆的教学设计和创新,则既不符合新教材的设计意图,也不适应新的课改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利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从教材中“找”出问题,提供给学生解决、探究。
  
  1.从文字内容中“找”问题。教材一般都是以陈述句式将知识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将具体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问题”导出,这样往往可以提高知识内容的吸引力,增加悬念,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如在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的关系式时,教师可展示一杯饱和硝酸钾溶液(烧杯底部还剩有固体)并提出问题: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有没有包含烧杯底部那部分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的质量?“溶液质量”呢?(创设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实质。
  
  2.从实验中“找”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重视教材中已给出的实验外,还要尽量挖掘实验素材,创设实验问题。学习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时,当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后,接着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厨房里的两只调料盒,说明调料盒中都装有白色固体并且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精盐(NaCl)和碱面()中的某一种,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利用家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分开来吗?你有几种方法?”(教师展示出厨房中的有关物品,让学生上台操作)又如,学习课题“燃烧与灭火”时,可先由学生通过分别尝试点燃蜡烛、酒精、石块、硬质木块、白磷、红磷、水等物质;点燃蜡烛后,罩上一只烧杯;用火柴点燃硬质木块等小实验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白磷和红磷的燃烧”。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怎样才能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②为什么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方案,并按你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这样创设实验问题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加深物质燃烧条件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
  
  3.从图片中“找”问题。一般情况下,教材中的图片是给师生看的,但教师备课时,也可多个心眼,看能否根据图片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新教材在《金属材料》这个课题中提供了一些生活中金属用品的图片,以此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备课时,针对这些图片,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就像工农业生产离不开金属一样,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金属。我们的家庭日常用品中很多都是金属制品,你能从家中带一件你喜爱的金属制品到班上让同学们欣赏吗?要求你简要介绍这件金属制品的特点,并指出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物理性质?”对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热情很高,结果每个学生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从而促进了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把“死”内容强行搬运到学生身上,而是把教材内容创设成问题,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死内容变成活知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