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

2019-09-09 20:40:28

  理想课堂的有效教学框架包括三个板块八个环节:

  A1 教师编制学案(教师课前编制学生自学导航地图——学案)

  A1 学生课前自学(学生课前在导航地图引导下的定向自学——完成学案)

  B1 课上目标重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温)

  B2 组内互查互助(小组单位,组内互检、对学、研讨、互助)

  B3 分工群学探究(随机分工,均等机会,群学公关,合作探究)

  B4 小组当堂展示(小组代表面向全班,讲解展示,学生有效互动,教师高效点拨)

  C1 反馈小结升华(精短练习反馈,总结点评,画龙点睛)

  C2 课后自学指导(延伸课后,形成循环)

  A、B、C分别对应“课前”“课中""课末”三个板块。

  作为教研员,我们需要一个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使得课堂交流在一个基本的话语平台上,一方面确保有效教学,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以便在同一话语体系中讨论一节课的优劣得失。

  当然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僵化性”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创造性和随意性”使得两者在杠杆的两头始终不能找到一个支点,各执一词,而又无可奈何。但是有效教学的框架,并不是模式,就像:凯洛夫的“五个环节教学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这是以讲授启发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我们探讨了多年有效教学。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新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个有效地教学框架。没有一种基本结构去保底,便会倒置公共课堂话语的缺失,难以保证达成对教学行为的基本共识。

  A、B、C课堂教学模式是课改20年来“先学后教"的展开式,新教师可以把它作为地图,来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支架,一是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摘自《教育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