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教学之从诗歌原点出发

2019-12-03 13:05:49

  作者:余志明

  什么样的古诗词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探讨这个话题,就必须追本溯源,从古诗词的基本特质说起,只有了解了古诗词的特质,才能明白古诗词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古诗词的特质概括起来讲有四个特质: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弄清了古诗词的基本特质,也就明白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指向,那就是带领学生去鉴赏古诗词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美的音韵。

  因此,一节古诗词鉴赏课,就是一次诗意的愉悦的寻美之旅。但审视当下古诗词教学课堂,诗意课堂难觅踪影。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词教学充满诗意、充满美感呢?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主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出一种诗的境界。”“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需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开朗,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

  因此,“入境”应是古诗词鉴赏活动的核心,这种“入境”的丰盈感受,实际上就是诗意在读者心灵深处的恣意绽放。有鉴于此,笔者以为鉴赏古诗词应该遵循古诗词的特质,按照诵读——入境——涵咏的路径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有效鉴赏的目标。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手段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严格地说,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一)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著名特级教师老师在教《将进酒》一首古诗时,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吝示范、不惜表演,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但现在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总比播放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让学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二)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让学生比较诵读,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在执教《关雎》一诗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诗中男子对淑女求之不得的焦急心情时,我们就可以巧妙设计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时,在“求之不得”后先加上语气词“啊”,在“悠哉悠哉”前先加上语气词“唉”,读成“求之不得(啊),寤寐思服。(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借助语气词,就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三)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关于吟诵,我认为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再现情境,体味古诗词的韵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一)意象联想法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具体授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二)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其五)》的教学设计时,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作者此时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有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看看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问题二: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们领悟到诗人的心中有些什么呢?

  问题三: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其实,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恰恰是因为心中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精神世界还有哪些“无”?请用“无”组一个词,概括诗人心中的“无”,比如“无忧”,他远离官场,没有了案牍、迎送之烦忧。

  上述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

  (三)比较对照法

  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

  师: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除了诵读和入境这两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辅以其它一些策略。

  (一)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此时,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在讲《武陵春》时,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此时,老师可以引入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这一链接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词人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学生就会深深感受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不仅能使学生知“愁”,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从而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二)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例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真正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涵咏了诗理。

  (三)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比如在教《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从诗歌的原点出发,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