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人称变化,窥破内心隐秘——《雷雨》教学片段

2019-08-22 18:16:36

教学《雷雨》时,有学生提问:周朴园、鲁侍萍(以下简称“周”“鲁”)之间尤其是周对鲁有没有真感情?对此,学生们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加深对周、鲁两人的理解和认识,我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了从“哦,侍萍!(低声)是你?”到“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部分内容,提醒学生们边听边画出周、鲁两人对话中的人称,并思考人称及其变化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这部分课文,看看人称及其变化的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奥秘。

(生看课文,思考。)

生:在知道眼前之人就是30年前的鲁之后,周严厉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说明他对鲁的到来非常意外,非常不想让鲁出现在他面前;并且在周看来,鲁是受人指使专门来敲诈他的。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只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对话中的人称及其变化。

生:“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三个“你”,是对周的直接指斥。周对鲁的连续质问,充分暴露了他的冷酷无情,再加上30年来的辛酸苦难,鲁终于愤怒了。

师:很有道理。——面对已经被自己激怒而就要爆发的鲁,周又是怎么说的?

生:从“你可以冷静点”,到“你我”再到“我们”,说明周在下意识地拉近与鲁的距离,想让她平静下来,以免鲁哭闹起来,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丢了他的面子,毁了他的名声。

师:“下意识地”,用得好。只是,这里的“你我”和“我们”的指称对象,一样吗?

生:不一样。“你我”,是指鲁和周两个人;而“我们”,表面上是指他们两人,实际上指的是鲁一个人。

师:何以见得?

生:“我们可以先不必哭哭啼啼的”——“哭哭啼啼”的是鲁,而不是周。

师:那周为什么要说“我们”,而不说“你”呢?

生:说“我们”,好像是跟鲁站在一起的,容易让鲁接受,从而达到安抚鲁的目的。

师:鲁接下来的话中,对周的指称,为什么由“你”变成了“你们”?

生:前面几个“你”,说明在鲁的心目中,“我”30年来的苦难、30年来所遭的罪,都是“你”周造成的。后面改成“你们”,说明鲁认为30年前把她逼出周家的,不是周一个人。

师:还有谁?

生:周家的老太太,就是周的母亲。

生:在接下来的对话中,鲁连用了几个“你们家”,后又说“你们老太太”,说明当时赶她走可能主要是周家老太太的主意。

师:是这样。30年前还是清末,作为一个大家公子,婚姻大事,周是做不了自己的主的;和下人相爱只能是悲剧,尽管他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他母亲要为他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就必须把鲁赶走。

生:老师,我觉得,鲁说的“你的第二个儿子”和周说的“你的第二个孩子”,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意思却很不相同。

师:你很有眼力。说说你的理解。

生:鲁说“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这“第二个儿子”确实是周的。而周说“你的第二个孩子”,显然是在刻意强调是“你的孩子”而不是“我的”,是在推卸责任。同时,还说明作为父亲,周对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根本就不关心。

(学生们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看来,真的读进去了,我们同学也会有独到的发现。

生:“你静一静”“你不要以为”“你以为”“你看这些家具”“为着纪念你”——虽然称“你”,但周的语气应该是诚恳的。

生:“诚恳”好像应该加上引号。因为周的“诚恳”,实际上是为了软化安抚稳住鲁。

生:我觉得,周的“诚恳”是真实的,并且鲁也体会到了,内心受到了触动,所以她才会说“我们”,说“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生:人,都是有感情的。听了周的话,鲁想到了他们30年前的情谊,心情平静了下来,态度也变得温和了。

……

师:人称及其变化,是我们认识周、鲁两人和他们之间情感纠葛的一把钥匙。应该说,周、鲁之间,真感情还是有的,但是这真感情是30年前的。在周的心目中,鲁——确切地说是“梅小姐”——是贤惠温存可爱的,但那个贤惠温存可爱的“梅小姐”在30年前就“投水死了”。鲁的突然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了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曹禺语),眼前的鲁,是他不愿意看到更不能接受的。而鲁虽然念及旧情,但对周是有清醒认识的,对周认为她是“故意来敲诈”、急于拿钱来打发她走,非常愤怒,表现出一个备受苦难的受害者的骨气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