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百科(5)

2019-11-21 14:44:16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
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 微米)浅红或浅
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 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
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 可分1 ~ 4 型, 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
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嗜酸粒细胞(acid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
浅红色,由于其中充满颗粒,常不易见到细胞质。颗粒呈鲜红色,直径0.5~
1.5 微米。核为杆形或分叶形。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少量线粒体,多量糖原颗粒。颗粒分两型,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磷
脂酶、酸性磷酸酶、氰化物和不敏感的过氧化物酶等。嗜酸粒细胞具趋化作
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嗜碱粒细胞
(bas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极浅棕红色,
核为肾形或分叶形(1~4 叶),被颗粒所遮盖,核的轮廓常不清,颗粒为嗜
碱性且具异染色,呈紫色,直径0.1~2.0 微米。在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
高尔基体和少数线粒体和核蛋白,糖原颗粒等。嗜碱粒细胞的作用不详,当
受一定刺激时,嗜碱性颗粒向细胞外释放其所含的组织胺、过敏嗜酸粒细胞
趋化因子和过敏慢反应物(后者不是预先贮存于颗粒中,是在释放时形成的)
等活性因子,引起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过敏反应的症状,同时嗜
酸粒细胞趋化、聚集于这一局部。

单核细胞
(monocyte)为一种无颗粒白细胞,直径10~20 微米,核大多呈圆形或
不规则形,常偏于一侧。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为极弱嗜碱性,呈浅灰
蓝色,胞质内有0.1~0.2 微米的嗜天青颗粒,呈紫红色。在电镜下,细胞表
面有少量短的微绒毛,有糖原颗粒、游离的核蛋白体、有高尔基体、线粒体、
粗面内质网等发育较好的细胞器,说明它是能进行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分裂等
活动的细胞。颗粒表面有层膜包裹,内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酯酶,
溶菌酶、吞噬素等。单核细胞自骨髓进入血液,停留约40 小时,而后进入结
缔组织,增殖分化为巨噬细胞。原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此发育
过程中各阶段的细胞, 总称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phagocyticsystem)。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淋巴
细胞释放的趋化因子、游走抑制因子等可吸引单核细胞趋向淋巴细胞所在部
位,使其停留下来,并增强其活性。单核细胞在血管外进行吞噬,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灭菌作用不如中性粒细胞,其重要功能是识别并加
工处理抗原,把抗原介绍给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故单核巨
噬细胞又称抗原介绍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其他功能尚有:识别
和杀伤肿瘤细胞;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
老与损伤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在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溶血时逸出的血红蛋白
后,参与铁和胆色素代谢;参与调节粒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摆动假说
( wobblehypothesis ) 解释遗传密码简并性的假说, 克里克
(f.h.c.crick)于1966 年提出。对氨基酸专一的密码子的头两个碱基与相
应转移rna 上反密码子的第2 个和第3 个碱基互补配对,而密码子的第3 个
碱基(3'端)与反密码子5'端碱基的配对专一性相对较差,被称为摆动配
对(wobblepairing)。在反密码子的5'位置上常发现次黄嘌呤(ⅰ)或与
之相似,仅能形成2 个氢键的嘧啶。碱基摆动配对的能力是:
反密码子中码子中
5'位碱基'位碱基
g 与之配对的是或u
c 与之配对的是
a 与之配对的是
u 与之配对的是或g
ⅰ与之配对的是,u 或c
(次黄嘌呤结构式见转移核糖核酸)

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
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因此,复
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 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
同,这是1953 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在dna 双螺
旋结构基础上提出的假说,1958 年得到实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