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演示实验"多变"的技巧和效果

2019-11-17 18:54:54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做演示实验,而且要重视演示实验的技巧和效果。下面仅就演示实验"多变"的技巧和效果举几例说明,以抛砖引玉。
  
  演示实验"多变"的技巧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将一次实验"分解"为多次"强化"实验
  
  一些实验,按教材要求只需做一次,但如果将实验分解成多次做,通过强化,其实验效果会明显增强。
  
  例如,做分子有引力的演示实验时,按教材要求:把两块纯净的铅块压紧,两块铅就连成一块,在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若将"一个重物"分解成100克和1000克的钩码各三、四个。演示时,先将两块纯净的铅压在一起吊在铁架台的铁夹上。再一个一个地加挂100克的钩码,100克的钩码挂完后再加挂1000克的钩码。并在每次加挂钩码时都说:"再试加一个"以增强悬念。这样,学生的注意随着钩码个数的增加而集中,兴趣也随钩码拉力的增加而高涨,从而对分子有引力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又如,用验电羽演示两个等量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实验,一般是将两个代替点电荷的绝缘金属小球放到一定距离处,两个小球用导线跟起电机两个极相连。摇动起电机可见,两球的验电羽"飞"了起来,根据验电羽的分布说明电场线的分布。但如果先将两球离开较远的距离,起电后可见孤立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然后将两球慢慢靠近,随着距离的减小,两球的验电羽作用增强,表现为:异种电荷相吸--验电羽"手牵手",同种电荷相斥--验电羽"背靠背"。这样由"动"变"静"的分解,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主动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将一个实验"解剖"为多个"垫底"实验
  
  老师做实验时,学生都喜欢看,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此,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看"门道"。为了降低"门道"上的"坡度",可在这个实验的前面演示解剖出的几个"垫底"实验。
  
  例如,演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可在此实验前增加解剖出的两个实验:
  
  (1)用打气筒对足球打气压下活塞几次(次数的多少由实验的效果明显而定),打气后
  
  叫学生用手摸打气筒,发现气筒的温度升高了(平时已有不少学生知道)。这时问学生:"气筒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初中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摩擦!"(一些高中生也这样回答)。老师此时不必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做下面的实验:
  
  (2)将打气筒的出气咀敞开,手握把手将气筒的活塞压下几次〔与实验(1)的次数相同〕,再叫学生用手摸气筒,并且与实验(1)比较后分析原因。这样,学生会得出:实验(1)气筒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压缩气体做功。最后再出示压缩气体点火的装置,叫学生先预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后再演示。通过前面两个"垫底"实验,学生对"压缩气体点火"才会在惊喜之中,"知其所以然(燃)"。
  
  又如,研究弹性碰撞时可先演示解剖出的两个实验:
  
  (1)让两个等质量的泥球作对心完全非弹性碰撞。
  
  (2)让两个等质量的铁球和钢球作对心碰撞。随后演示两个等质量的钢球作对心碰撞。这样,随着"节目"越来越精彩,学生也越来越激动兴奋,老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则主动地去探讨弹性碰撞,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将一个实验"拓宽"为多个"纠偏"实验
  
  一套实验装置可以演示一种现象。但学生容易片面地认为:用一套装置只能演示出一种现象,或者某种现象的演示只能用这套装置。为了"纠偏",可将一个实验"拓宽"为多个实验。
  
  例如,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后,为了避免学生得出:只要断电时,灯都会瞬间变亮的结论,可在"断电自感演示器"上拓宽演示:
  
  (1)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大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2)线圈电阻跟灯的电阻相等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3)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稍小时的断电自感现象。
  
  从而得出,只有线圈电阻比灯的电阻小得多时,才有明显的灯瞬间变亮的断电自感现象。当老师对其加以说明后,学生才"眼服心服"并进而知道不用通电自感装置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
  
  又如,在演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时,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认为:带电体只能吸引轻小物体;带电体吸引物体时物体不吸引带电体等。可增加以下演示实验:
  
  (1)将未带电的塑料棒(其他棒也可以)支其中点成水平,用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塑料棒的端点,可见玻璃棒吸引塑料棒转动,得出带电体认可吸引重大物体。
  
  (2)将带电的玻璃棒支其中点成水平,可用未带电的塑料棒吸引转动,得出电吸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在上面(2)中,用身边的黑板刷代替塑料棒,用粉笔、教鞭甚至用手指等代替塑料棒时都能吸引带电的玻璃棒转动。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由以上几例可见,对教材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若能恰当地"多变",就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强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