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12-07 06:24:50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袁爱国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境界语文:从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到教学品质的追求

  “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近年来研究颇广,关注质量、关注效率成为热点话题,但带来的结果是教学模式高度的统一,教学个性和风格的消解;学校收获了高分,失去的却是学生的兴趣、激情、创造力。教学一味追求效率走的是技术化、工具化的路线。因此,有专家指出:“教学改革决不能止于有效教学,决不能以有效教学替代整个教学改革。”良好的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效率”侧重科学,而“品质”则可以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强调生活品质、创造品质与关系品质的融合,境界语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向,是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品位三者的集合。

  2.境界语文:“十二五”期间深化语文课改的一种选择

  基于当代教育的人本主义倾向,立足于生命发展和语文学科特点,许多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主张:诗意语文、生命语文、文化语文、本色语文等,从不同维度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特性和价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境界语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境界说”的丰富内涵,充分吸收当代课程新理念,以“立人”为目标,强调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聚焦语文教学品质,构建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教学新思路。

  3.境界语文:指向于语文教学特质的深度认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一词体现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在课程改革迈过了十个年头以后,将“境界”与“语文”联姻,并非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当下特定时空对于语文学科选择的一个新命题。“境界语文”作为一种教学主张,是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指向于语文教学特质的深度认识。

  在课改的第二个十年伊始,“境界语文”将理想追求转化为现实行动,在语文教学中探究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操作体系,倡导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自信力,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使这种教学主张成为一种现实。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现状述评

  1.文学、美学、哲学视野中的“境界说”

  王国维结合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和实际,认为“词以境界为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有大小”,王国维用境界阐释艺术和人生,并把其作为艺术的本体。自王国维后,宗白华、朱光潜、冯友兰、方东美等,从哲学美学的维度深入探讨境界理论:宗白华赋予境界以形而上的品格,将境界提升到与宇宙本体融合的角度;朱光潜则以“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来界说诗的境界;冯友兰系统地把境界依次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认为境界的高低来自于人对宇宙意义的觉解;而方东美从哲学角度将境界区分为“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这些理论都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深化,“境界”这一术语从生活世界到宗教世界,再到艺术世界,最终走向哲学世界,既表明境界这一概念的生成性,也表明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