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019-11-16 15:53:48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传播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提问的设置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特别要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但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滞后的传统模式,比如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存在问题过于简单,回答“是、否”或“对、错”等;问题过于复杂困难,不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根本不懂,无从下手作答;提问的形式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提出,不注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历史教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明确一定的原则,不可背离科学规律去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乱问,否则弄巧成拙,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准确性: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习的重点问题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要抓住知识的逻辑关系,提问题应环环相扣、明确简练,切忌模糊不清,歧路亡羊,留有岔道。
  2、新颖性:如果设置问题新颖,就会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层次性: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历史事实、概念等低层次认识问题的答案信息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而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概括评价类的问题属高层次认知问题,必须通过比较、归纳、扩展、概括、评价等高级认识思维过程方能得出。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深度的设问,分别由好中差学生回答,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4、整体性: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要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设置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予以肯定评价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历史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技巧直接表现在提问方法的运用上,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上几种:
  1、判断型提问:
  这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例如:君主的权力是神赋予的,是不是这样的呢?)
  2、叙述型的提问
  这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以及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进行叙述的一类问题,设计有“是什么或什么是”“怎么样”等问句。(例如:的教义是什么?什么是?)
  这两类问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对于历史事实、概念以及结论的再认再现能力,思维要求相对不高。尤其是问题设计的封闭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但对于促进学习和强化记忆历史基础知识仍具有一定的作用。
  3、述理型的提问
  这是指对历史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革命?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4、评价型的提问
  这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你如何评价┈┈?”(例如:你如何评价唐太宗?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5、运用型的提问
  这是指对拟定的历史情境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设计有“如果……你该怎么办”等问句。(例如:如果你是新闻记者,你会怎样向观众报道十一届的召开?)
  三、历史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
  (一)把握问题的“度”
  首先,是准确度。
  提问必须做到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若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问题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难以作出精确的回答。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历史课堂学习枯燥乏味。
  其次,是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味如嚼蜡,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他们积极思维。若一反常规地发问“: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这类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能激起思维的波澜,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同时问题的设置也有启发性。
  第三,是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设计的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王夫之提出,应该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已知已能的基础上,把学生推向未知未能,以求上进。教师应该尽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要只对少数学习好的、爱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时将你询问的、鼓励的眼神尽可能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控制等待时间,把握时机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的理想条件是要把新输入的信息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差距,给以适当调整。这样,新信息能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去,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为高一级学习的基础,认知结构得到逐级发展和提高。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
  (四)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外动机。为此,在历史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对学生回答给予适当反馈。首先要肯定其正确之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生总是向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其不正确不全面之处给予纠正或补充,并且说明你对他的评价的理由,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获得新的学习。即使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也不能给以严厉的训斥,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以支架即帮助的情况下,鼓励其得出正确答案。除了对学生的回答做积极的评价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学习了很多。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按照王夫之提出因机施教原则,在历史课堂提问中应寻找最佳时机,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呢?教师提出问题后,有时候学生对问题本身不理解而存有疑问,学生或教师对问题作出回答后,一些学生仍会对答案本身存在疑问。学生有疑问并想解决疑问,这恰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不要讽刺挖苦或不预理睬,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学生的质疑对我们教学也是一种启发和补充及纠错。正如《学记》所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然学生的质疑能使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我们作为教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六)、做到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很清楚,应用到历史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地与你目光碰幢的学生,往往期待能站起来回答,而那些低头不语的学生则可能正在“保佑着老师别叫我回答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七)、变换提问方式
  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讲究技巧的,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问,比如疏导式提问,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学生互相提问,甚至也可让学生针对教材提出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教师努力改进教学行为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提问的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