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2019-11-23 19:29:42

主体参与的内涵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自身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人们的视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教课上,学生不过是教师的陪衬。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但是怎样让学生发展,让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填鸭似地将学生喂“胖” 了也是一种发展,但那样培养出来的可能不是人才。素质教育提倡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这就必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在理念上明确,历史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活动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形成进步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念。历史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训练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确定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促使其思维、情感的发展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状况,以点带面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如何有利于育“人”、造就“人” 而展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传统的历史教学突出了“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过去,历史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学场所封闭,学习时间有限,师生空间位置相对固定。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历史就是教师和课本教给的,没有必要进行追问、质疑和自我探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想办法打破一些制约。比如,在封闭的场所制造一些活跃的气氛,执教者对学生的态度是友好而平等的,语言是生动而富有激励性的。教学时间有限,也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例如《战国七雄》一课中,“商鞅变法”一目同顽固派的论战,可组织学生分为对立的双方,选代表进行辩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相反,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眼神也都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挫伤。因此,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

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是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胆量。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必须关怀人。正如在社会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一样,课堂上也应该具有平等意识。历史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需要以一种民主的、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有尊重,从而形成一种师生合作的氛围。在语言上,教师应激励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使学生既愿意答,又答得上来。还可采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个别问答、同桌商量、前后交谈、角色扮演等,使学生热情参与,营造一种师生合作与互动的气氛。如《秦王扫六合》一课,在讲述完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进而提问:“假如你是一位战国时的楚国人,现在国家统一了,你要去咸阳探亲,那么你出门会遇到什么麻烦?”,以引起学生兴趣,他们会想到诸如语言不通、文字不通、货币不能通用等问题,进而深化问题,“这都是当时所有的秦朝人都会遇到的麻烦,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为秦始皇想一些办法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由此引发激烈的讨论。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力求使历史课堂成为问题迭出的“问题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与喜悦。这样不仅对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展心智

调动学生参与的目的是什么?决不是为了配合教师上课,也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生动,使课堂显得热闹。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最终使学生心智得到发展。为此,就必须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既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这种心理状态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要提出有价值的命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就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历史课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如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故事会,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手抄报等。让每一个学生去思考、去准备、去亲身体验。这样,就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袁绍、曹操、苻坚实力都强于对方,却都被对方以少胜多,他们三人身上有什么相同点?在《对外友好交往》一课中,导入时放录像《西游记》中唐僧的画面,提问:“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他去哪里?去干什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唐僧西天取经这回事呢?” 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状态。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为什么这样发展” 的向导。这种教学不但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启迪。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教学”。所谓“难” 主要是指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正是如此。一方面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如新的学生观、教材观、评价观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向自己原有的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模式挑战,创造出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