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核物理先驱王普

2019-11-11 06:28:46

  王普,字贯三,1902年生于山东省沂南县,我国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他于1939年发现了核裂变的缓发中子,为和平利用核能铺平了道路。他先后三次来到青岛,在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对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其在青岛故居位于今莱阳路5号。

  王普第一次到青岛是在1930年,当时他受聘为刚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讲师。那时学校刚在草创时期,理学院所属4个系的师资和设备都很少。物理系只有王普一位教师和一位实验技师,1931年又来了2位教授和1位讲师。就是他们4位教师,承担了本系和外系的全部物理课和物理实验课。他们除教学外,还要编写讲义,绝大部分时间是建设系里的各实验室和充实系图书馆,一切从无到有。到1934年物理系4个年级学生全招齐,增聘了教师,图书和仪器设备也都基本上齐备,物理系才算具备了初步的规模。1935年他又赴德国留学,学习原子核物理这门新兴科学。

  王普在德国期间,除了进行自己的研究项目以外,还深入了解德国物理学的发展情况,经常向国内同行介绍其最新研究动态。在时也是这样。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他发表此类文章16篇,大都刊登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上,对于国内物理学界发挥了相当大的启迪作用。他对德国物理学的兴衰作了精辟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史料。他还专门对德国和物理学上的进展、科研机构、人员组织、设备、经费和科研方向等作了全面的论述,向我国有关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建议。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同盟国方面决定拆毁日本的回旋加速器,以防止日本势力使用。当时王普在报上发表《我国应令日本交出磁电谐绕机》一文,大声疾呼,要求南京政府与政府交涉,把日本所有三部回旋加速器交给中国,作为战争赔偿的一部分。这些见地是眼光远大,理直气壮的。

  1946年,山大在青岛复校。王普重返山大任物理系主任和代教务长。他积极延聘教授,推动学术讨论,使物理系在当时成为山大实力最强、活力最大的一个系。1947年秋,国家标准局聘请王普从事辐射物理的研究。按照最初的聘约,他可带家眷同去。但是他认为自己是去搞研究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要回来,遂单身赴美。

  成立后,他天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在与国内友人通信中时时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思。他屡次表示要设法回国效力。战争爆发后,政府宣布派海军进驻台湾海峡,并掀起浪潮。他对这种行径表示不满,于是受到情报部门的监视和传讯,这更加坚定了他返国之志。1956年8月,他借去欧洲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冲破重重障碍,毅然抛弃在的一切,请我国驻荷兰使馆帮助,终于实现了返回祖国的愿望。

  回国后,尽管他家室在北京,但是他还是谢绝了北京有关单位的聘请,毅然再到青岛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王普在教学之余,积极组织和指导科学研究工作他为山大物理系购置了设备,组织了人员,建立了乳胶实验室,打算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历次运动对他的研究工作冲击很大,而他本人也因高血压和心脏病长期住院疗养,直至“”期间遭受迫害致死。他的愿望虽然未能实现,但还是为山东大学核乳胶实验室的创建与高能物理研究以及研究生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节选自《纪念王普先生》

  来源: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