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

2019-12-04 18:45: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甚至于要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的现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以身边鲜活的、与学科密切相关的素材去充实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善于运用生活现象或事例,去化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扫除数学学习的障碍;努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以下是本人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课堂即生活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认真分析教材,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例: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小明同学想要知道桌角是否等于90度,但他只有一把15厘米的刻度尺,你能帮小明同学想想办法吗?

  我对学生说:“大多数同学生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用刻度尺去量角?但学习了本节课后,我相信大家都会解决问题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但凭原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通过“用15厘米的刻度尺去检测直角”这一真实的生活情景,为提出“三角形三边长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和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训练习题生活化——学以致用打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同时也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题资源、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资源,编设一些以真实的数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训练习题,即生活化的训练习题,以加强数学学习与自然、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现象或事例中提炼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习题,在题干中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尽可能客观、准确地传达真实的信息。通过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例:在《勾股定理》一节教学中,有这样的习题:“△ABC中,∠B=60°,∠C=30°,BC=1000,求BC边上的高线AD的长。”这样的习题尽管能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但至少存在着几个问题:(1)过于抽象、简约,(2)缺乏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实用性和趣味性不强。如果把有关的计算训练跟实际生活原型相结合,我们可以编设如下一题:“点A是一个半径为400m的圆形森林公园的中心,在森林公园附近有B、C两个村庄,现要在B、C两村庄之间修一条长为1000m的笔直公路将两村连通,经测得∠B=60°,∠C=30°,问此公路是否会穿过该森林公园?请通过计算说明.

  在解答这样的习题过程中,尽管学生运用的知识和技能跟上题类似,但体现了生活化,更具实用性和真实性。并且学生还能从中获取对生活有益的信息。

  三、课外探究生活化——身边处处有课题

  日常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除课堂教学外,数学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课外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将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拓展和运用。鼓励学生多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和数学结论,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设计探究的方案,完成探究任务。通过这些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因式分解应用的教学中,最后留给学生一道题:某公园里,有两个老人在聊天,说到他们两人年龄的平方差等于195,恰好边上站着两个年青人说:“真巧,我们两人年龄的平方差也等于195。”这时,又走过来一对中年夫妇说:“太巧了,我们两人年龄的平方差也等于195。”实际上,符合两人年龄的平方差等于195的共有四对,同学们,你们能用数学方法推算出这四对人的年龄吗?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向学生了解情况时,好多学生说已经算出来了,无非是运用了因式分解和因数分解的知识,很简单的。然后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不可耐地想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前也曾留过比较“纯数学”的课外思考题,但学生好象没这么积极,范围也没这么广,只有少数几个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在探究。而这一次大多数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取得了很好的课外探究的效果。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将数学问题趣味化、生活化,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的“有用”,也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好办法。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