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纠偏意义

2019-11-28 13:12:01

1 2 3 4 下一页

  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①]这一规定强调了语文学科在语用层面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无疑是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标。这一规定为解决新课改实验以来语文界较为混乱的研究局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教师遭遇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走进了一些误区,使得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很多偏离语文学科方向的情况,语文研究领域存在着“三种气”:一是不重视自身价值,却挟“洋”以自重的“俗气”,二是缺乏学术底蕴,盲目追求效应的“浮气”,三是师心自用,固步自封的“匠气”。这三种气的具体表现是:

  所谓“俗气”,就是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追逐时髦,随波逐流,热衷“解构”和“重构”,张嘴“”,闭口“”,挟“洋”自重,以“新”自捧;所谓“浮气”,就是缺少必要的学术底蘊,也缺少“行以求知”的研究态度,不“上”不“下”,不“中”不“西”,不“古”不“今”,喜欢制造学术泡沫,甚至为吸引眼球而抛弃学术道德;所谓“匠气”,就是缺乏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缺乏学术习惯和学术精神,注重经验和直觉,强调技能和外显,故而长期停留在“匠”的层面。不客气地说,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污染和遮蔽,使语文和语文教育偏离了本真和本体……[②]

  这种评价,虽然不乏夸张之处,但对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偏离正道的问题的批评却也是十分中肯的。

  我们且以新生代名师代表人物韩军先生所执教《登高》为例进行简单分析。韩军从伽达默尔主体阐释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强调“真实、自由、个性”,主张通过“美读吟诵”来体会课文。他认为“假如你通过课文本身来影响了学生、你把课本上的平面的、一维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种‘立体的交响’——比如通过你自身的‘动于衷…发于声’的优美感人至深的朗诵——在客观上出现了这种场面,那么,我觉得,那才是‘教语文的人’的一种真功力、真本事!”[③]因此,韩军运用他的优势,多次在课堂上贯彻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思路。(以下《登高》教学实录,均节选自《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