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材处理方式漫谈

2019-07-23 17:17:34

  作者:郭跃辉

  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也很有特点,不过总感觉那是一部带有“文学作品选”的性质,而粤教版的教材更像一部“教材”,而不是文学作品的选编与汇集。教材在编写上,基本上是以“名家+专题”的形式,其中基本阅读篇目主要编选名家作品,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他们都是诗词曲领域的名家高手;而拓展阅读又包括即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酬赠诗、咏物诗、咏史诗、爱国词、登临词、言情词、山水风光散曲、讥时咏史散曲。这些名家和专题,又贯穿着历史意识,确实别开生面。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也有多种方式。如果一首一首讲下去,不仅学生会觉得枯燥,连教师也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本文兹谈几种处理方式。

  一、“课文式”

  所谓“课文式”指的是将某一课作为一个整体,将其当作一篇课文来学习,或者用一条线索将几首诗串起来。例如《杜甫诗五首》,这五首诗可以分开讲,但是也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观照。这五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眼泪”。《月夜》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呈吴郎》:“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些“泪”分别抒发了作者的思亲之痛、亡国之哀、怀古之悲、伤民之忧、战乱之苦。再根据这些感情,分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仁者情怀”的人格修养。

  二、“专题式”

  如果教师感觉名家诗歌选择得过于多,那不妨采取将某些诗歌并入到专题赏析中去。比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李商隐的《贾生》可以并入“咏史诗”的专题讲解;杜牧的《早雁》、李商隐的《柳》可以归入“咏物诗”的专题讲解;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可以并入“爱国词”专题;甚至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可以并入宋词的“言情词”专题。这种处理方式既可以减轻教师备课方面的负担,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专题诗歌特别是诗歌题材与诗人感情的认识。

  三、“考试式”

  诗歌鉴赏作为语文高考试卷的重要一部分,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诗歌意思理解、诗歌形象与情感分析、诗歌的炼字与手法、诗歌的答题规范等与考试密切相关的方面多加训练。例如分析《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比喻手法,分析《蜀相》中的“空”字的妙处,分析《望月怀远》的独特的意境,分析《花非花》的修辞手法,体悟《小松》中“小松”的形象等等。这些训练既可以作为专门训练,又可以作为讲课的点缀,贯穿在对整首诗的分析之中。

  四、“学术式”

  教师在讲解名家诗词时,也可以借鉴“文学史”的讲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例如我在讲王维诗歌的时候,就以王维的人生经历作为主线,将课本中选的诗歌贯穿于其中,再补充一些各个人生阶段有代表性的诗作。例如王维的人生分为声名早著、贬官与隐居、出塞与知南选、半官半隐、余生晚景五个阶段,我分别给学生补充了《息夫人》、《归嵩山作》、《哭孟浩然》《汉江临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凝碧池上》等诗歌。在讲李商隐诗歌的时候,我给学生分析了李商隐诗歌朦胧多义的原因:采用非现实性意象、大量用典、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

  五、“讨论式”

  教师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往往是站在“教”的角度,有时候会忽视学生“学”的角度,如果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例如,我在讲课的时候,挑选出了四首诗《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宿建德江》、《终南望馀雪》,分别布置给四个小组,然后小组之间讨论,共同赏析这首诗。上课时,每组抽一名学生代表给全班同学展示学习的效果。前提是不能上网查资料,不用制作PPT,只需要拿着课本与讨论成果,给大家讲明白这首诗即可。通过学生的讲解,我发现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可以发掘教师意想不到的知识视点,可以抓住某个字深入挖掘进行赏析,也会大胆猜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会质疑经典说法,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有帮助,对教师的理解也是一种补充。

  当然,这些方式有些是从教学内容上着手的,有的是从教学方式上着手的,其逻辑的严密性还有待于讨论。但,当教师采取多种处理方式时,整本的诗歌教材已不再是教学负担,更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在多种处理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学生不仅对诗歌的兴趣陡然增加,也训练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总之,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