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的复习策略

2019-11-30 09:12:39

  作者:佚名

  散文,作为主要文学体裁之一,是作家们青睐的一种文体。因为其自由性和抒情性,这类文体也最见性灵文字。所以,高考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散文常常作为阅读材料出现。那么,在复习的时候,该怎样针对这种文体进行复习呢?

  首先要避开两个误区:一、题海训练。题海训练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游泳”,但是如果撇开技巧的指导直接将学生“丢入”到“大海”里去,则可能面临着“淹死”的悲剧——学生在题海训练中并没有获得能力,反而增加了对散文的厌恶和畏惧心理。二、纯理论讲解。道理与前面所说正好相反。如果只是单纯的就技巧讲技巧,最后变成了纸上谈兵,结果一上战场就阵亡了。

  如何避开这两个误区呢?笔者认为,必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进行有序的复习。

  一、回顾旧知识,形成知识迁移。

  散文的复习首先要温故。人教版必修课本中有两个单元是散文的

  内容:必修一第三单元是写人叙事散文,包括《小狗包弟》《纪念刘和珍君》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写景抒情散文,包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复习,师生可以归纳出写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异同,从回顾中得出对散文这一文体的整体特征“形散神聚”的了解,从而在阅读不同的散文时能够针对其不同的文体特征进行深入阅读。

  二、归纳新体系,形成知识结构。

  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再针对《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的

  要求,进一步进行归纳。比如针对大纲规定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对学生进行散文这种文体特征考查点的分析和归纳:形象,思路、结构,情感、主旨,语言、表现技巧。将每一个小考点进一步细化,但是不琐碎,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掌握。

  如在“语言”里面“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这个小考点之中,简单地用“词不离句”、“词不离篇”、“词不离‘人’”来概括理解关键词需要联系语境、主旨,甚至要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这一复杂内容。

  三、演练典型题,形成解题能力。

  与知识体系的建立齐头并进的是实战演练,没有实际的训练,所

  有的技巧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实战演练要是太滥的话,会使学生觉得累烦,并且容易一头雾水甚至疑神疑鬼。所以,在练习的时候,首先要精选题型,有针对性。

  比如“探究”这一能力点的复习备考中,选择一类是思考辨析的题型,一类是拓展的题型。这样具有典型性,易于学生掌握。

  另外,讲解要到位。还是以“探究”题型来论,这样的题型一般要求“言之成理”即可,所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对学生来说,往往不知道如何展开——实际的问题是这一题型相当于一篇微型论文,学生如果对此不明白的话,就是胡拉乱扯。但是,如果按照微型论文的方法(“有理”、“有据”、“有序”)来指导的话,除了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养成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这样一轮下来,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特征完全把握,对这种文体的阅读没有障碍,解答相关的题目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散文的复习因为文章的思想性偏重,不似小说情节上吸引人,所以对学生的吸引力一般并不大。如果老师的分析再陷入到冗长之中,往往课堂上会极为沉闷,那样的话收效也就不大。所以,散文复习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一点:比如语言的生动幽默,对形象的凝练概括,对内容的生动拓展,对主题的深度解读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也更能使散文散发它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