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浅谈在新课程条件下初中阅读教学的开展

2019-10-07 16:29:5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阅读之重要性日趋突出。学习语言、表情达意、传承文化、创建文明,均离不开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信息的充斥、网络的渗透,网络文化的熏陶,使我们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单一、呆板、单调,再以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态势,信息化社会对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呢?笔者自接触新教材后,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引下,使用课改教材三年,觉得阅读教学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想法不太成熟,望同仁指教。

一、坚持“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为唯一宗旨

阅读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阅读的过程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黑格尔所说道:“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得更动人”。我想,这也就是我们阅读教学时应把握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足以说明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实上语感敏锐的学生,在阅读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学就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其余学生很难做到。

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而是对文字所包涵渗透的情感、思想、韵味等等综合性的体验和领悟,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情感的体验和领悟。曹操的《观沧海》中有这样描写秋景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上课中,不同的学生对这句诗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从他们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对生活、对自身的认识,由此,我感到在阅读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种欲望,引导他们的最敏锐的发散性思维,“以人为本”,让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从作品中寻找、体验并领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联系的智慧和美感,并以此去填补文本的阅读空间。因此,阅读,不但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认识作品,同时,也在感悟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

二、切实做到“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两种转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阅读训练不全面;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僵化。新课程改的推行,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推行阅读教学的改革,要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师生角色的转变,尽力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作品)的再创造。在阅读中,只是教师“一言堂”,一味的“教师读、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是不行的,应让学生依其自身个性建构自己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和新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吸收新的知识,用充满个性的心灵去与作者碰撞,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以体现阅读中学生的主体性。

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还担负着构筑学生“精神家园”、重塑学生“个体人格”、净化学生“灵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务必要达成“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及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三个维度。为了达成这三维目标,遵循阅读教学的唯一宗旨,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我在阅读教学时坚持以下原则:

原则一、高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重视文本。课本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它。尽管我校的教学手段已日趋先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广泛运用,但我还是坚持从具体的教学篇目入手,认真落实好其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等。对于文章中包含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有选择地让学生扎实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适时、适当地引导。

其次是重视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头脑中的理论知识是一个补充,让理论知识的框架血肉丰满,也会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储备仓库,在实际运用是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记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还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具体语言材料,让学生对文章中优美、精彩的句子,片断或是整篇文章进行背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如教学《爱莲说》这篇课文,我就让学生背诵整篇文章,除了能体味学习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还要求学生学会在习作中运用。

文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提醒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运用时也会正确运用了,避免了张冠李戴现象,填补了“根本不懂得学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视实践。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时常为提拱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朗读、讨论等。例如在教学《市长》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在教学中积极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的地方口音进行范读,在与齐仰之的“当面交锋”部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要模仿的地方口音,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确实要表达的文性内涵,强调学生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积极与作者对话,寻找情感上的共鸣,提醒学生切记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夸大。始终坚持以文本为根据,就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延伸、扩展,给学生以课外练笔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原则二、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授之以渔”贵在导,为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自觉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正确引导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市长》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初读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及主题、在品读中掌握文章写作方法、在精读时分析写作特色。回答“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作者采用这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三个问题,学习完《市长》这篇文章以后,又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齐仰之式的化合物?齐仰之“出山后”会做些什么?……让学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如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时刻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拥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等等。使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原则三、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性内涵

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讲字、词、句、章等方面的知识,还注重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性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他们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

原则四、为了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二、评价学生只注重过程,不太追求结果。

第三、坚持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四、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坚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四项基本原则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为了让学生都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始终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性和活动的实践性”这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立教之本、发展之基。

自主性原则

在新课程条件下,我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主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自觉承担起实现阅读目标的义务,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放性原则

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我坚持开放教学时空,实现时空共有;开放学习内容,力求内容共创;开放组织形式,实现意义共生;开放探究结果,达到成功共享。

探究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我的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敏锐地问题、主动地得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探究的结论不是教师的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得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结论。

实践性原则

文学作品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身边的一切,采用“感性经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遵循“生活——文学——生活”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阅读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为了达成三维目标,强调了学生的接受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承认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使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提高。与当前语文教学中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对我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才用我迟钝之笔,写出鄙陋的小文,如有不妥之处,望专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