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的物理学》:当科学遇上科幻

2019-12-09 15:17:40

  《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名作,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普遍赞誉。而《〈三体〉中的物理学》则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以物理学解读《三体》的科普读物,今年4月出版后也受到广泛关注。

  4月12日,科幻作家刘慈欣、物理学家李淼和李剑龙与《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共同做客广州方所,展开《〈三体〉中的物理学》全国宣传的第一站。面对现场爆满的“三体”粉丝,几位嘉宾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三体”的奥秘以及科学与科幻之间的奇妙关系。

  物理学界关注科幻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三体》诞生7年以来,已经俘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三体》电影版今年开拍,同时英文版也在美国发行,并受到国外评论家的赞扬。而由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物理学院院长李淼所著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也在今年4月横空出世,这是一本以科学解读和检验科幻作品的严谨著作,也是迄今唯一一部以科学解读一本科幻作品的成果,实现了一次科学与科幻这对好友的华丽撞击。从创作之初到出版发行,《〈三体〉中的物理学》都受到了“三体迷”的高度关注。李淼认为,《三体》的风靡对于大众的科普兴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解读《三体》这本充满想象和哲学思考的作品,他看到“科幻文学重点不在文学,而在探索可能性。”

  科幻在西方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自从科幻诞生以来,“科幻”两者就是惺惺相惜、唇齿相依的一对兄弟。出版方介绍,李淼教授的这部著作是迄今第一部以单本科幻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著作,显示出物理学界对科幻文学关注度的提升。刘慈欣表示,当初得知李淼要写这本书时,非常忐忑不安,因为科幻不等同于科学,它本身充满着漏洞,“来科幻里挑刺儿算是来对了地方”;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淼会像一般网友一样赞美《三体》。但此书完成后,他终于放心。“这本科普著作严谨而全面,不仅在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方面做出了精深的分析,而且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解读了《三体》的内涵,文笔也充满诗意。”刘慈欣认为,目前国内的科普环境不容乐观,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素养的大学教授也很少走出象牙塔从事科普工作,而李淼这样专业造诣深厚、知识面广、有文采的大学教授则开了好头。

  科幻小说在国内读者中升温

  刘慈欣表示,科幻文学本身是大众文学、类型文学,它具有以漫画的方式对科学进行传播的效果,但这种科学提升是有限的,“更神奇、更震撼的想象还是在科学本身中。”但通过科幻的方式将科学中的奥妙传达给公众,是科幻作家的职责和挑战。

  刘慈欣1999年至2006年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三体》三部曲销量超过百万册,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今年2月,刘慈欣的英文版《三体》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的2014年“星云奖”长篇小说提名。此后,美国科幻评论家乔舒亚·罗斯曼做了专题撰文,将刘慈欣喻为“中国的阿瑟·克拉克爵士”。阿瑟·克拉克的《2001漫游太空》是一部将刘慈欣引上科幻写作之路的作品,被他誉为般的作品。

  随着《三体》的声誉日盛,今年3月18日,由青年导演张番番执导的电影版《三体(上)》在东北小兴安岭开机。目前,刘慈欣的小说中已经有5部转让了改编权。刘慈欣表示很希望电影取得好的票房和口碑,但目前他在其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当被问及是否想过给好莱坞导演来拍,刘慈欣表示好莱坞有很多导演适合拍,但看过此书的国际大导演均表示不感兴趣。

  近几年,科幻小说在国内读者中急剧升温,刘慈欣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中国科幻现在并不是黄金时期,尽管从作家群体和读者范围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科幻文学无论是作品、受众的数量还是作家的水平都还不够,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

  但毫无疑问,“科幻文学是一个风向标”。刘慈欣认为,“因为只有一个国家的未来不仅仅限于物质上,更多地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那么他才能从那种快速变动、变幻莫测的工业化进程中超越出来。这标志着中国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说到最近的写作进程。刘慈欣透露,最近他构思创作两三年的一部作品突然废弃,“这是一个作家的恶梦,半夜醒来一睁眼,突然就对整个故事失去信心了。”他对科幻写作有着极高的要求,也不觉得《三体》对他构成了当前写作的障碍。他说,“我跟商业写作不同,如果我是商业写法我不会写别的,我会继续写‘三体’的,再写六七部没问题。”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