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9-12-07 07:45:06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然而它却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一.悬念引入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讲授指数函数y=ax这节新课前,我先拿一张白纸说:“同学们,虽然这张白纸的厚度只有0.1mm……对折1次的厚度为0.1x2=0.2mm,对折两次厚度为0.1x22=0.4mm……对折27次的厚度为0.1x227=13421.8m,大于珠峰高度8848m。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诱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善于设疑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课堂上我曾出过这样的题,求函数f(x)=4sinx(1-tg2x)/secx(1-tg2x)的周期,大部分的同学通过化简得到f(x)=sin4x,从而得出T=π/2。于是我指出f(0)=f(0+π/2)=f(π/2),但x=π/2,原函数没有意义,函数的周期显然又不是π/2,问题出现在哪儿呢?函数的周期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热烈,兴趣浓厚,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启”的“愤悱”状态。在这个思维的突破口上我及时点拨,学生大彻大悟,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最后自己得出结论T=π。

  三.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大纲也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了几何体的体积后,我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仅用直尺和一些水,测量很常见的纯净水桶的体积,水桶的形状为下部圆柱体,上部不规则的形状。对于这种应用性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思维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也更增添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寓教于乐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繁多的公式定理,学生记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这时老师若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编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学生会很感兴趣,乐于接受,记忆牢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三象函数中的诱导公式共有九组,对这些公式,我给出了一句话加以概括,即:“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经过分析,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奥妙,感到记这些公式原来这么简单,兴趣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