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物出艰辛

2019-12-04 10:23:19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子核反应实验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右三为林承键研究员)

  近日,中国物理学会各奖项揭晓,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林承键研究员荣获“2014—2015年度吴有训物理奖”。吴有训物理奖是为纪念我国物理学界五位老前辈所设立五种物理奖之一,目的是奖励在原子核物理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个人或在科学技术上对我国物理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

  1992年,林承键作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到有着“中国核工业摇篮”之称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低能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于1996-1998年在意大利里亚洛国立实验室、2002-2004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和2009-2010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展重离子核反应的实验研究,工作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二十多年来,林承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在低能实验核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突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2003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4年回国后,任研究组组长。200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并兼职核工业研究生部教授,讲授“重离子核反应”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和国防科研等项目。迄今已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包括Phys. Rev. Lett. Phys. Lett. B,Phys. Rev. C等著名刊物。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评述,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先后获得了2004年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7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中核集团一等奖和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

  低能核物理,特别是核反应机制的研究,与、国民经济等密切相关。在“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精神的指引下,林承键带领团队顽强拼搏、勇于开拓,克服重重困难,在传统重离子核反应、奇特核结构与反应新机制、近滴线核奇特衰变模式等研究领域,以及实验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低能核反应研究备受国际关注。

  在传统核反应研究领域,林承键带领团队观察到正Q值中子转移对熔合反应不同的耦合道效应,引发国际关注;首次提出转移耦合相对增强的概念,揭示了异常的同位素效应,对现有理论形成挑战;受此推动,正Q值中子转移的耦合道效应研究目前成为了一个国际研究热点。团队在重离子熔合-裂变机制上做出了重要工作,成功解析了中等体系(S+W)准裂变的成份,被国际著名学者B.B. Back教授评价为准裂变研究二十余年来的重要进展。此外,首次提出用高精度背角准弹激发函数抽取核形变值,特别是十六极形变值。2014年,成果以快讯形式发表在核物理学国际著名期刊Phys. Rev. C上,并被编辑推荐为亮点文章,这是我国首篇实验性的亮点文章,也是唯一的一篇亮点快讯文章。在推荐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鉴定书上,以沈文庆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该项研究成果有自己的特色,和国际同类研究相比,有重要创新和明显优势。”并指出:“这是近年来国内低能核物理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总体上,项目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在奇特核结构与反应新机制研究领域,林承键带领团队率先建立了探寻激发态晕结构的新方法,提出了新的晕结构标度定律,特别是质子晕存在的区域。首次开展了弱束缚核体系(6,7Li+208Pb)的背角准弹势垒分布的研究,为研究弱束缚核的破裂效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被国际学者推崇为原创性的工作。此外,提出从转移反应抽取出射道奇特核体系的光学势的方法,在6He+209Bi体系中,首次清晰地观察到“破裂阈异常”的现象,为调查奇特核体系的核-核相互作用势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方面研究的部分成果获2007年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弱束缚核破裂效应研究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如背角准弹势垒分布的工作引发了国际同行广泛的跟随研究,包括了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等十余个国家四十余家研究单位的跟随工作。

  在滴线核奇特衰变模式研究领域,林承键带领团队开展了28,29S/27,28P双质子发射的对比性研究,在28,29S中观察到显著的2He发射成份,揭示了双质子关联发射和双质子晕之间的内在联系。2013年,该成果发表在物理学国际著名期刊Phys. Lett. B上,审稿人给予了高度评价:“总言之,这代表了在可能极限区域的一个具体工作。”林承键团队还用HBT方法对17,18Ne双质子发射的动量关联函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密度核物质内存在两个质子BCS/BEC crossover的现象。此外,团队还发展了连续束注入测量的方法,研究了Z=10-20区间内丰质子滴线附近核的质子和双质子衰变谱学,部份成果已被国际著名数据库-美国国家核数据中心(NNDC)收录,成为双质子衰变谱学的先行者之一。该方面的部分工作被《亚太物理通讯》作为研究亮点而报道,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在实验技术方面,林承键带领团队研发了硅条探测器、四分硅探测器等高端产品,电荷灵敏前放等电子学产品以及高速VME数据获取系统,为现代核物理实验打下坚实基础;所建立的运动学完全测量实验技术,已成功运用于双质子发射的实验研究中。相关实验技术及产品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用,推动了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实验水平的全面提升。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林承键及其领导的团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成为推动我国低能核物理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国际核反应领域著名学者A.M. Stefanini研究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国际水平上,无疑在核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引领地位”。然而林承键及其团队却一直非常低调,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精神。

  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如今林承键和他的团队仍在低能核物理领域努力拼搏、上下求索。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