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2019-12-01 12:26:53

  作者:郭跃辉

  最近参加广东省高中职务培训,很多教师都谈到了语文学科的文本解读问题,这也是我最近关注的话题。前几天,我读了几本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书,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掌握了这些理论之后,如何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什么才是他课堂教学探索与创新的源源不断的能量?我想,应该就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吧。

  对一节语文课而言,清晰的教学思路、活泼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教学态度、新颖的教学设计,都是很宝贵的亮点,而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地、有效地解读,无疑是一节语文课最大的亮点。文本,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载体,更是人文情怀与文学精神的载体。文本不仅是师生对话交流的载体,也是学生对话交流的对象。文本解读,自然就是语文课堂的能量之源了。

  不过,谈文本解读,需要有一个前提,即是何种意义与何种类型的文本解读?漫长的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学者创制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范式,例如社会历史批评范式、作者批评范式、读者接受范式、细读范式、神话原型解读范式、文化解读范式等等,语文范畴内的文本解读应该是哪种呢?或者说语文有没有自己的解读范式?在讲一首诗歌时,诗歌的作者与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比较关键,这就需要社会历史解读范式与作者解读范式;不同的时代对同一篇小说例如《阿Q正传》有不同的解读,这就需要读者接受范式。“文化语文”的提倡者可能会关注文本的文化意义,“本色语文”的提倡者可能会关注文本的语言本身,“生态语文”的提倡者可能会关注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审美语文”的提倡者可能会关注文本的美学价值。那究竟哪种才是语文需要的解读范式呢?

  我认为还是细读范式。其他范式也需要文本细读,或者说文本细读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但是文本细读却有自己的独特特征,那就是以文本语言为核心的一系列解读活动,其中包括语言与主旨、语言与情感、语言的悖论、语言的变形等等。例如《鸿门宴》中最后一句话:“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句话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个“立”字,这个字用在此处真是令人回味无穷。“立”字,不仅体现了刘邦处理这件事速度之快,而且可以看出杀掉曹无伤态度之坚决,甚至可以想象这一诛杀行为中包含的巨大的力量,所有这一切,不仅暗示了刘邦对曹无伤极大的愤怒,而且可以看出刘邦的抱负,以及他与项羽的不同之处。

  最近我在读王尚文先生的《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学论集》一书,王老师就举到了两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都跟标点符号有关。第一个例子依然是《鸿门宴》的: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有老师说最后一个句号,改为省略号,意蕴更丰富。试想,刘邦正在为自己的行为找托词,讲到小人之言的时候,刘邦刚说了“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话没说完,就被项羽打断了,项羽受到蒙骗,急切地将曹无伤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个解读,更符合项羽的性格,也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另一个例子是《荷花淀》中的,水生要去前线了,妻子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作者在“我不拦你”后加了句号,为什么不能改为逗号?该语文老师分析道:“她支持丈夫参军是真的,而家里有困难是实际存在的,何况作为一个女人也需要丈夫的理解和爱怜。但如果是逗号,就意味着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是假,拿家里怎么办来拖他的后腿是真。句号与逗号的区别,其实就是两种人格的区别。”这种对文本细致入微的体察,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良好的文本解读素养。这种解读就是语文范畴内的解读。

  我记得有一次听何柳老师的《雨霖铃》,何柳老师对“骤雨初歇”的赏析颇有耳目一新之感。“骤雨初歇”,大雨刚刚停止,很多老师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也仅仅停留在渲染氛围的层面上,骤雨过后,天空迷蒙一片,这能够烘托词人的心境。但是何柳老师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骤雨停止了,为什么词人感到痛苦?原来作者不想离开,一场大雨正好是他滞留此地的借口,可惜天公不作美,大雨忽然停止了,那词人就没有留下来的借口了,于是依旧要面临别离,人不留人,天也不留人,痛苦之情可想而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骤雨初歇”四个平常之字能够写出词人非常之情。这样的解读比起那些烘托氛围之类的说法要高明得多。

  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或者语文教学需要的文本解读能力主要应该是语言层面的,由语言而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由语言而进入文本的深层意蕴,由语言而进入文化与人文,这就是语文存在的一个依据吧。王尚文老师说:语文学科要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这句话我认为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所谓“言语内容”,指的是言语说了什么,文本说了什么,而所谓“言语形式”,则着眼于言语是如何表达的,文本是怎么说的。但是王尚文先生的这句话我觉得说对了一半,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在于言语形式,更在于通过言语形式去把握特殊的言语内容。言语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只不过需要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把握。这里的言语形式,也就是文本细读的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