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百科(14)

2019-12-05 16:32:50

二氧化碳补偿点
(carbondioxidecompensationpoint)指在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
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叶片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
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c3 植物一般为40~60ppm,c4 植物为10ppm 以下。
这表示c4 植物对二氧化碳利用能力高于c3 植物。

二氧化碳施肥
(carbondioxidefertilization)如同向土壤中施加肥料一样,向作物
周围空气中施加二氧化碳,提高其浓度,以增加光合速率的一种措施。空气
中二氧化碳含量很低,约为325~345ppm(0.0325~0.0345%),常成为光
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目前有些国家在蔬菜生产上使用,向温室或塑料薄膜棚
室中施用,得到较好的效果。有实验报道,每日清晨增施1000ppm 二氧化碳,
2~3 小时,黄瓜可增产10~40%。该方法不宜用于大田,因向大气中施加,
极易逸散,利用率仅为1~4%。向土壤中施用化肥碳酸氢铵,或施加有机肥
料,经微生物分解,均可向地面释放二氧化碳,可以部分的达到二氧化碳施
肥的目的。

发酵
(fermentation)①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是部分
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o2)环境中获得能量的途径。(见微
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工、农业生产中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以制备各种产品
的过程,例如抗生素生产过程称为抗生素发酵,酒精生产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等。

反射
(reflex)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
性的反应活动。反射的概念最初是由17 世纪法国科学家和思想家笛卡儿
(r.descartes)于1649 年提出来的,用以说明机体接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
因果关系。19 世纪末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对脊髓反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研究,于1906 年发表了《神经系统的整合运动》,阐明了许多反射活动的基
本规律。1863 年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出版了名著《脑的反射》,将反射概
念首次应用于脑的活动,认为脑的活动的本质也是反射活动。自20 世纪初,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谢切诺夫思想影响下,集中深入地研究大脑皮层的
生理学,于1926 年出版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总结出一系列高级神经
活动的基本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由于巴甫洛夫主要是从条件反
射活动中总结出的基本规律,所以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称为条件反射学说。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
完整的统一体,并且与外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感受器
(receptor)是把内外环境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
动的换能装置。高等动物的感受器,依据它是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
还是对内在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而又可分为外部感受器与内部感受器两大
类。然后又可依据在正常情况下引起感受器兴奋的刺激的性质,又可将内、
外感受器再细分为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光
感受器、声感受器等。
传入神经 将感受器感受刺激后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
神经。
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
的综合体。
传出神经 中枢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将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effector)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反射的分类 根据反射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按反射形成的特点把所有的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非条件反
射为动物生来就有的,为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建立和巩固起来,而又遗传
给后代。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需
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存在。所有的条件反射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
按感受器作用的特点 将反射分为外感受性反射与内感受性反射。前者
为由外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后者即内脏感受性反射以及本体感受性反射。
按效应器作用的特点 将反射分为躯体反射及内脏反射两大类。姿势反
射、全身各部骨骼肌等的反射活动都是躯体反射。心脏搏动、血管舒缩、肺
的扩张和收缩、胃肠运动、腺体分泌等都是内脏反射。
按反应的生物学意义特点 将反射分为防御性反射或保护性反射、食物
反射以及性反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