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要稳步渐进推行高考制度改革

2019-10-24 22:01:22

现行高考制度究竟是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要不要对高考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有专家指出,高考改革的影响和难度都很大,在推行改革时尤其应该循序渐进,以免操之过急出现重大失误。

近几年,虽然高校不断大规模扩招,高考改革不断深化,但并没有使高考竞争程度有丝毫的减弱,竞争的重心不断上移,从能否上大学到能否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高考的过重负担、高考的巨大压力、高考的激烈竞争一直是人们指责高考的话题。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调研处处长李占伦说,高考激烈竞争的根源主要并不在于高考本身,高考不仅作为选拔、评价的教育工具存在,而且还强制性地实现了社会分工(主要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区域性的人才流动创造了条件。高考的竞争实质是考生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的竞争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考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求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与特长的发展;大量的重复性的作业与考试,学生成为被动的受训者。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和特长发展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家长既希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又怕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学。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刘清华博士认为,高考的目标是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选拔人才、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自主权,但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需求,现行高考制度的问题已经显现,改革迫在眉睫。但高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牵涉面广,影响巨大,任何一项小小的改革都会引起巨大震动,因此需要稳步推进。

首先,综合能力考试要注重科学性、公平性和区分度,同时要防止“新瓶装旧酒”。刘清华说,综合能力考试的实行深刻地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和脱离实际等弊端,拉近了教育与社会和自然的距离,真正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导向作用。

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综合能力考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处于学科“冷拼盘”的状态,试卷总体难度不易控制,区分度不够理想,试卷存在“城市取向”的价值偏差,一些省份改革方案更换频繁,使中学教学四顾茫然不知所措。刘清华说,在改革中过分强调能力与过分强调知识都是不可取的。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有过前车之鉴。

其次,要对分层考试和多次考试进行探索。李占伦说,分层考试就是试卷多样化。长期以来,一份试卷考查所有高中毕业生,负责从高职高专到北大清华所有层次院校的选拔方式一直为人们所诟病。考生差异、不同层次高校对选拔人才要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份试卷的适应层次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招生选拔的最佳效度和信度。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本、专科分层考试的探索,下面一些问题需要研究:重点大学有无必要单独命题考试?本科和高职高专是否要分开?

第三,综合评价的实施依靠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天津市教委付主任孟庆松认为,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单一文化课考查的评价方式并不全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从世界情况看,纯粹依据考分作为入学考量标准的国家较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综合评定的方法来评价和录取新生。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双向选择,多次考试,综合评价”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所以我国将来的高考不会再仅仅是一个考试录取的简单历程,它必将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

孟庆松认为,我国真正实施综合评价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条件,这主要包括:高考录取率比较高,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社会诚信度高,公众对综合评价的公正性认可;建立健全的高校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完善、公正的综合评价体系。

孟庆松说,我们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稳步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尽量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评价内容的客观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