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高考”到底有多难

2019-11-02 19:54:38

  副部长鲁昕今天在全国政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表示,将积极推进“随迁高考”政策的落实,但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她希望得到的理解。(《中国青年报》3月11日)

  无容置疑,“随迁高考”拷问的正是国家高校资源的配置问题。它涉及两个利益主体,一是输入地高考群众,二是输入地参加高考的农民工子女。目前我国高考计划和高考教育资源是以省级为单位进行分配的,已经延续了30多年。换句话说,既得利益的各方利益格局清晰、享有资源实时间较长,利益稳定,政策深入人心。而“随迁高考”却是要打破这种制度和既得利益格局,需要高考输入地群众做出牺牲,把高考资源中既得的部分利益,无条件让利于外来务工的“随迁子女”。但很显然,这样的结果,不会自己变成现实,既得利者更不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好处”,这需要强大有力的外部和上层干预。即使这样,这也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事情。而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既要保证既得者利益,又要处理好增长者如随迁农民工子女利益,也就是既有政策原则不变,不触及根本矛盾,又想解决“随迁高考”这一新的问题,就注定了工作的艰苦卓绝和复杂长期。

  本来,随迁农民工子女高考问题,之于教育公平,也就是要使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应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言,不是也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对于教育公平而言,要想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随迁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享有当地孩子一样的教育和高考的权益,这样就不存在所谓接不接受外地孩子高不高考的事情。但现在出现了“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根源之一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从分配教育资源之初,就人为划分了地域和人群,自己制造了制度鸿沟,现在又抱着老调幻想弹出新内容,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好比一锅煮熟的肉,一个家长已经按照原则把肉分到了孩子的碗里,而且多年如此。但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和情况变化,出现了不能满足一些孩子需要的新情况,但家长还是按原来的原则把肉舀到孩子们的碗里,然后再要求、请求一些子女再舀出一些给他人,这无疑是碗口夺食,即将进肚的肥肉再吐出来。这时候有几个乐意为之?麻烦自然不小。

  但也很显然,在这个家长分肉过程中,其实有一个很简单免受纷争的办法,那就是从新情况出现开始,再往孩子碗里分肉的时候,就改革分配方法,全面考考虑,按照公平兼顾实际的原则一次分清,就能从根本上化解分肉的苦恼。应用到解决“随迁高考”的问题上,同样适用。因为“随迁高考”问题正是由于按省分配高校招生名额,才出现了各省、地区严格限制外来考生参加考试的问题。而作为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省力的办法就是重新制定高校招生计划,按照实有人数和照顾地区差别的原则,以各地参加高考人数确定各大学在当地的实际录取名额,并适当向少数民族和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倾斜(当然这只是个大原则)。这样就避免了“随迁高考”难这一教育不公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所谓的挤占有关省份高校教育资源的纠纷,更是去除了本是教育资源分配者却要向被分配者讨要资源的尴尬,省却大量行政资源、少走许多冤枉路。

  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最大的阻力毫无疑问是来自固有制度当中形成的。以往修修补补的改革已不能满足需求,取而代之的则是需要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对于高招考试和招生名额的原则分配重新制定规则,毫无疑问,就是对既有制度的根本变革,是对一些原有受益者利益的革除,阻力天然存在。但这样的改革,从长远看是早晚的事,从当前看,更是对新形势下教育资源公平更科学合理的配置。这需要勇气,也需要睿智。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