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改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019-11-10 09:05:21

  这些年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上周在下城区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说,在课程改革中,很多老师并不明白教育要给学生什么,很多老师都在让学生把书读“厚”,从没想过把书读“薄”,所以孩子的脑海中都是琐碎的问题,整个学科的知识框架反而没有。

  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周请来了各地知名的专家,他们介绍了一些前沿的做法,其共同点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实际所需,这些经验也为课程改革寻找着新的突破口。

  特殊训练课程

  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系黄嘉维教授说,在美国贝尔维尤市(西雅图附近),有15000多名中小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模式。该地所有的中学周一至周五(周三除外),每天上课结束后,学校都要安排30分钟的个别指导时段,各个任课老师都到场,回答学生提问,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放学回家。

  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参加一种标准化测试,过关后,在一般课程上如果觉得自己懂了,可以提前下课,到本校或附近开设强化课程的学校学习。

  到了10-12年级(高中阶段),学校鼓励学生修读自己感兴趣的大学课程,每个人至少修一科以上,成绩合格,进入大学可以抵学分,谁修得多,申请理想大学的机会越大。这些特殊课程,由学区内的高中,按自己的优势开,学生可以跨校选修。

  贷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

  都应该走进数学课

  哪些人决定了学校数学课程的内容?哪些数学概念与原则应受到重视?台湾花莲教育大学教育研究所白亦方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孩子学数学,很多都受外在因素左右,比如联考,家长要求,而忽略学数学到底为了什么,有调查显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焦虑也会明显上升。这么多年来,在国际数理学科教育上,中国的学生擅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所说,上海、香港的数学课程纲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他建议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应适当增加有实用价值的内容,比如计算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

  对智障孩子说负面新闻

  也是一种性教育

  教智障学生,对课程设计要求更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一鸣多年从事此项研究,他说香港目前有6万左右的智障学生,传统教育对这些孩子的保护太厉害,现在则倡议他们自主活动。学校有各种情景模拟,比方让他们自己到商店买东西、到图书馆借书、坐地铁,等等,老师跟在后面不让他们知道。学校还设计很多危难时刻的模拟情景,比如陌生人敲门、回家没带钥匙,“说一百遍,还不如让他们做一次,印象深刻。”

  梁教授说,在智障孩子中进行性教育比普通学校还要紧,香港学校不会回避智障孩子受到、猥亵等负面新闻,而是把这些案例告诉这些孩子,这也是一种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