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学习的几点认识

2019-10-30 16:03:31

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觉得主要在于: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感受指的是大量接触语言材料;领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领悟指的是在感受语言的前提下,结合语境自己领悟语言运用的奥妙;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积累指的是要大量记背一些精粹语言作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语文成绩。
一、认识语文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
△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根据上述特点,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是都有这样的体会吗?
另外,学语文还必须多读多背多写,自己不读不背不写,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认真听讲是重要的,但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对课文进行速读、细读、研读,精彩的篇章一定要能够背诵;课外要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并学会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要学会有条有理地做笔记,坚持不懈地记日记,有感而发地写文章,生活活泼地开展各种活动,还要关注社会生活。

二、学习语文新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习语文也必须更新观念。下面就谈谈学习语文的新观念,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大语文观。学习语文已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家庭走向社会。上语文课,看课文有关课外的书是学习语文;听广播,看电视、电影,进少年宫、文化馆,旅游,与人交谈,上英特网,写作,甚至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对联、标语、广告等关注都是学习语文。半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就向我们提出:“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洞。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学习语文是长期的,终生的。其实,不仅限于学生时代,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据说吕洞宾会点石成金术。他把一堆石子变成金子后,问眼前的几个小孩子要不要,其中一些孩子高高兴兴地抢着要金子。只有一个孩子不要这现成的金子,而要吕洞宾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
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生活实践化。古人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充分提示了读书必须生活实践化。课堂知识只有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才能变成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生活中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促使人们去求知、去探索。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高分低能。
△创新意识。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学习语文中要善于想象,敢于想象;要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标新立异,大胆地阐发自己见解。古人也早已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习惯。”读书有备好红、黑两色笔,阅时眉批或划符号或定批语的习惯;欧阳修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的习惯。我们也应从观察、阅读、写作、记忆思维等诸多方面去培养一下习惯,以便终身受益。
△张扬个性。读书应以人为本,培养健康的人格,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快速说读写。庄子曰:“人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正处在知识总量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加,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出口成章,需要一目十行,需要落笔成文的快速的说读写。

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勤积累,重理解,多应用”,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积累基础知识
相对而言,语文的基础知识很散。那么只有“积细流”,才能“成江海”。在课内,我们要留意那些琐碎的知识点,注意及时回顾和总结,尤其是有关的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对分析文章有较大帮助。在课外也要做个有心人。汉语语言很丰富,一套、一册课本肯定不能包容。要注意从名著中,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中,从广大的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清华,不清楚不理解的可以请教字典。这样,点点滴滴地积累,不仅开阔了视野,更能为语言学习奠定基础。
△透彻理解课文
平日的积累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然而要透彻理解,还得抓紧课堂上每一分钟。课上,我们得紧跟着老师的思路,细细品味每句话,由此揣摩作者行文的思路。课后,要趁热打铁,自己结合“阅读重点”,顺着作者思路,尝试着脱离课文简要地回忆全文。这样更有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各部分间的必然联系。在这个前提下,再结合具体的语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理解,就能透彻地把握作品。
△放手迁移应用
仅满足于课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试着独立地分析一些文章。作者的思路如何,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上有哪些特色等等,根据不同文体特点,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将课内的方法迁移到深处,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地细致分析。此外,写作这个语文的“半边天”更是高级的迁移应用。练习写作时,对照自己所阅读过的各个环节,力求考虑一次比一次周到,真正地写好文章,学写好文章,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