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和《家乡的桥》精段比较赏析

2019-11-21 18:17:33

  作者:解林霞

  【原文呈现】

  《桥之美》(第4段)略

  《家乡的桥》(节选)

  陈根生

  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比较赏析】

  吴冠中的《桥之美》和陈根生的《家乡的桥》都是以“桥”为话题的散文小品,它们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我们就以两篇文章的精彩段落为例,进行一番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都善于构图,意境如诗如画。在吴冠中笔下,石桥与苇丛配合得恰到好处:设若没有苇丛,坚硬的石桥会让人觉得无比单调;设若没有石桥,密密的苇丛会让人感到十分憋闷。幸好,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勾勒出了一幅疏朗开阔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在陈根生眼里,桥下的水,四周的树,让桥风姿绰约,美好如诗。

  两篇文章都善于以虚衬实,启人遐想。吴冠中在写“江南乡间石桥细柳飘丝”时,虚写了一笔,“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让文章诗意顿生。在后文中,水啊,桥啊,在苍茫夜色里,在月光笼罩下,“月朦胧桥朦胧”,简直就是一首上乘的诗,让人浮想联翩。

  两篇文章都讲究炼字,语言传神。在前段中,“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一句,一个“拂”字,写出了柳丝的轻柔飘逸,带着主动,含着情意,与坚硬的石块两相映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对比之美。在后段中,写桥洞里的水“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跨”说“碎步”,“踏”应“旋律”,搭配得当,句式整齐,富有音韵之美。

  不过,两篇文章视角有所不同,主题也各有侧重。吴冠中写桥种种各别,如“石桥与苇丛”、“石桥与细柳”、“长桥”、“风雨桥”,是为了揭示“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即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感。陈根生则是借桥写家乡之美,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