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出井――到遵义县新舟镇中学交流学习后的感悟

2019-11-16 13:26:30

一、 自设枯井

2003年的秋季学期,已从教10年的我,作为团泽中学的一名新任语文教师进入新课改。面对新的学科新的教材,我自然不敢懈怠。根据课改理念,为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上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来以“说”促写;安排学生课外阅读,要求他们收集好词佳句,力求以“读”带写;上课时想方设法的去刺激学生,使他们生活充实,让他们有话可写;并且还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如此,部份同仁认为我的语文课堂是“有声有色”,正因为如此,2005年的秋季学期我接任了学校的“二级阶梯班”――九(6)班的语文科教学,并在2006年的中考中我所任班级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与九(1)班(一级阶梯班)持平。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秋学校又安排我接任新一轮重点毕业班---九(6)班语文科教学并负责班主任工作。更因为如此,我便肤浅地认为: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自认为已经是一名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了“成熟”的教学模式,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是最棒的,学校的“四角大楼”也就成了我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枯井。

二、 坐井观天

在“2006年遵义市汇川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教学模式应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有幸荣获中学组三等奖,有幸参加了汇川区教育局组织的“远程教育工作会”。在会场上,我非常幸运的观摩了陈猛老师的现代远程教育示范课“坐井观天”。总结大会上,汇川区教育局两位局长还特别指示我们:不做“井底之蛙”。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我,对两位局长的指示不以为然,更不把汇川区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当回事,教学工作仍就是我行我素,唱着自认为不错的老腔老调。

三、 井沿看天

2006年12月15日,我和同仁们一起到遵义县新舟镇中学交流学习。

上午10时,我们到达目的地,看着学生端庄的仪表,看到2400多名学生秩序井然的走进教室,有些兴奋不已。

上午10时30分,我们走进了九(3)班教室,观摩了唐钦梅老师的作文教学课――素质作文训练之作文评议。

本堂课共四大环节:自评、互评、竞评和总结,听了学生的滔滔阅读和各抒己见,看了并听了唐老师的精辟点拨和精彩总结。看了这堂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课堂,我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

课堂以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中考和2006年遵义市的三套模拟题的作文题为题目供学生选择写作,这不能不说她们构思得体;分八个小组展示作品,不能不说她们组织有序;学生作文富于文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措词精妙,这不能不说她们训练有方、成绩斐然;一会儿作品展示产,一会儿师生或生生交流,一会儿又是一场辩论会,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这不能不说是她们教学方法的精湛。这一切的一切,可能众多教师会说:我想法和她们一样,也是这样做的,但效果呢?我想更多的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恐怕只是想得到而做不到罢了。当然,最可怕的是连想都没有想到。同是从普通中等或高等专科毕业、同是面对农村孩子进行教学的教师,我们为什么想不到?或想得到但做不到?或想到做到而效果却平平?可她们呢?不但想到做到,且效果这么佳?

走进教研组的档案室,七年级时的一本本好词佳句荟萃、口语交际记录,八年级时的一盒盒阅读积累及阅读笔记本收集档案,九年级的一篇篇美文佳作、一段段精妙评语等给了我最精确的答案。

蚁穴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得始于足下,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我们能是否在误苍生,是否对得起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果不是,那就不要再做“井底之蛙”,还是跳出井沿,去看一看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