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反思和总结

2019-09-13 19:22:02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部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长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

虽然教师不注重反思不至于象蜜蜂那样有生命危险,但不擅于反思则窒息他的创造,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学会反思,就是让教师学会积累经验,尤其是研究课和公开课后。平时自己的反思可能是只能从自己教学的感觉和学生的反应出发,但是公开课后别的老师会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

10月27日,北京市高中生物教学研讨会,我承担了四节研究课中的一节,回顾我的这节研究课的过程我是收获良多。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给了青年教师锻炼的机会;感谢王秀东主任和毛燕宁主任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课,并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我帮助很大;感谢市教研员朱力翔老师和张华老师对生物学精神的把关;感谢马老师一直以来的把关,鼓励和督促;感谢贺老师、朱老师和赵老师对课堂设计思路的指导和提供教学素材的帮助;感谢崔老师、施老师、杨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帮助。

围绕着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和马老师的《努力探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的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探讨改进的方法。

围绕着新课程改革,依据新课改的理念,课前精心准备

1、“重视生物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依据这样的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查找了大量于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如污水处理、血液透析、水中毒等。有些资料可能暂时用不上,但也是一种累积。

2、倡导探究性”也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能够作为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细胞死活的何判定;设计实验判断细胞液的浓度等,都是很好的探究的课题。

课标重视实验动手能力,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我们仅能在单独的实验课上动手,可是探究性的学习,也为实验动手打下了基础。

3、围绕着这次的主题“提高课堂实效性”,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

而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引导时也要深入浅出。

精心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节,常规的讲法是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知识部分作为一节,直接讲述。以大豆的泡水膨胀等为引入,讲述植物对水分吸收的两种方式,然后引入渗透作用和细胞的渗透吸水,以及植物对水分的运输等。这种授课方式知识比较系统,有助于学生学习,但是不利于对知识的应用。鉴于这种情况,对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以生活中常见实例引入,引发学生兴趣,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境导入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

1、 语言导入。

2、 图片和音乐导入

3、 戏剧小品导入。

在这节课中,我用了两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凉拌黄瓜和糖拌西红柿,来创设情景导入,这两道菜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时常吃到,也会注意到出水的现象,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以这样的事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做饭,既是一个过渡,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创设情境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

1、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创设讨论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深化

在此次课中,各种情境都有设置和体现。如,在导入时的情境和生活密切相关,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愉悦情境;设置一个试验装置,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激疑情境;设置探究性问题是探究情境;另外还有在各种问题时的讨论。

进行实验,体现生物学科特色。

生物学科的最大特色是实验,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涉及到了两个实验,有教师演示实验——渗透作用,和学生实验——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第一节讲渗透作用原理以及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第二节课为实验课,学生动手实验——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第一节中,渗透作用的原理直接以flash课件来演示。但是在市教研员张华老师和朱立翔老师的提醒下,加入了渗透作用装置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结果,使学生产生最直观的印象,并对这种现象产生兴趣,从而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兴趣。

在我原先的课堂设计中,大量的运用了FLASH动画。这样的模型虽然能够直观的观察到细胞的内部活动,但是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在生命体内就是生命活动这样进行的。在两位教研员的指导下,把flash改为了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对生命活动有了直观的了解。

从这次的研究中,我体会到了生物学的教学,应该体现生物学的特色,不能只通过模型的演示,更应该强调直观的现象。

遵循科学研究的思路,先现象后本质。

在以前的大纲的教材中以及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先讲清楚某种原理,在以这种原理为依据,在说明某种现象。而在新课程理念中,是遵循生物科学研究的历史。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总是先发现了某种现象。在某种现象的基础上,科学家对这种现象产生了疑问。怀着解决问题的愿望,科学家对现象进行研究,最终发现了原理。

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中,是赫尔蒙戈发现了柳树会增重,对增重产生了兴趣,才采用各种方式来研究,并且发现柳树不是从土壤中吸收营养来增重的。在酶的发现史中,斯帕兰让尼发现了把肉块放到金属小笼内,在不破坏金属小笼的前提下,肉块也会消失,从而得出了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也有化学性消化。

而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节中,通过观察到,青菜的萎蔫和凉拌菜的出水,了解植物在某些情况下会失水,通过萎蔫青菜放在水中会变硬挺,认识到植物在某些条件下会失水,在某些条件下会吸水。吸水和失水其实是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给学生看直观的图片,在植物中,植物细胞就是失水吸水了,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吸水呢?”,让学生自己对这种现象产生兴趣,并带着兴趣去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老师再怎么强调这节知识怎么重要,都不如学生自己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兴趣,学生学习的更认真深入。

先出示现象再研究本质,有助于对本质的认识,对本质的深入认识也能帮助理解相关的现象。

开动大脑,设计实验,把握学科本质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会做实验的是蓝领,会设计实验的才是白领、金领”。

会做实验,这是任何一个手脚灵活的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实验设计中的巧思,实验设计中的科学性,实验设计中的严谨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的。

实验设计有一定的原则,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这些原则,并且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设计精巧的实验。

除了这些原则的遵循以外,实验设计中的巧妙思维却不是每个人的天赋。

在平时的讲课中就注重生物科学的发现史,分析发现史的实验原则,分析发现史中的巧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设计实验。

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中就有很多的巧妙之处,分析这些巧妙之处,也学习这些巧妙之处,有助于我们设计出巧妙的实验。

实验设计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生物部分的必考内容,虽然实验设计,设计的内容不一样,但都是在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会做实验设计,对考试甚至是以后的自己的研究甚至是自己的生活都会有帮助。

这次课堂设计中,让学生做了实验设计,但是实验设计的铺垫不够,没有把一些主要的因素重点强调,学生走了很多弯路,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课堂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其实铺垫非常简单,只要强调用到显微镜,或者强调要在细胞水平上来研究就可以了。所以,课堂实效性,有的时候就差在了一句话。

设计有效提问,提高实效性。

提问在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效提问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有重要的帮助。

设问不恰当,可能使问题发散性非常大,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抓不住方向,一个问题产生多个方向的答案,可能答案都是正确的,但却与内容无关,从听课及做课中,深有体会。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使得学生无从寻找突破口,无从下手,这个提问没有人能回答,那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提问,老师只能自问自答。问题是针对学生的,不是针对老师的。

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有效的提问能够引领整个课堂。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其实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几个问题下来,学生能够回答知识,其实就是弄明白了知识。有效的提问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这个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提出的问题,有时太大,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思考的问题。在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一节中,引入时的提问,如果直接问细胞什么情况下吸水细胞什么情况下失水,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而在有效的铺垫和引导下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并且思考为什么。

细节决定成败,抓住课堂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潞河中学发给全体教师的一本书。研究这本书其实对于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比如课堂教学。

这次的课堂教学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抓住课堂的细节。

这次课堂中有一个演示实验。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和红墨水的扩散。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的是红色的变化,但是在课堂上我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使红颜色的变化根本就看不清楚。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在实验装置后放上一张白纸,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使得整个实验演示,大为失色。

授课过程中同样要求抓住细节:在讲到了渗透作用装置时,渗透系统最终液面停止,为什么停止?这个小细节抓住了,抓住了这节课,没有抓住,影响了这节课。

深入浅出,让学生能懂

从资料上看,有人对课堂实效性的理解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讲,学生怎么讲也不懂得不讲。

渗透作用的原理最科学的解释是水势的变化,用水势来解释渗透作用非常明确。但是水势的变化,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涉及到水势。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尽量以最浅显的方式让学生弄明白渗透作用。

渗透德育。

很多家长说孩子总乐意听老师的话,老师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也要注意对孩子方式方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这方面,我做的还不错。

这次研究课中握有很多的不足,在这里只能反思一二。但是这节课对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一定会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