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开发和利用畲族民间装饰图案的思考

2019-09-21 09:37:16

摘要:畲族民间装饰图案是存在并涉及众多畲族民间工艺的一种美术形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该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的美术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情感。本文基于以上认识,拟将对如何开发和利用该课程作一点粗略的思考。

关键词:畲族;装饰图案;实践;保护传承。

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华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社会急剧变革和发展的今天亦急需保护和传承。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长期以来“惟书”、“惟师”、“惟权威”的局面,同时也为本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和安徽省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有丰富而又特色独具的民族风情。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该美术课程资源。

一、 深入畲寨,亲近并感受原态图案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深入到畲民的生活环境中去,才可能真正地亲近产生于这片土地上的艺术,也只有亲近这些原态的艺术形式,才能对其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成为可能。在组织学生深入畲寨采风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研究学习的框架内,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的开展活动。

畲族民间装饰图案在畲族民间工艺中运用甚广,诸如服装、头饰、围裙以及编织工艺中均有体现。因而必须要求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收集图案资料,分别以摄像或手绘予以记录。

记录图象资料仅为采风活动的一方面内容。同时,还应要求学生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记录部分有代表性图案的内在涵义,如“凤鸟图案”、“凤凰花”、“蝴蝶花”以及“水竹花”等图案的独特内涵,并以文本形式予以撰写整理。

此外,应将关注畲民的客观生活作为该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便了解畲族民间美术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社会变革对本土弱势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协调和作、整理展示采风成果。

协调性与合作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两个重要特征,无论是在小组还是班级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在小集体或大集体的学习活动中,良好的协调性与合作性给个体带来的乐趣。在开始阶段的采风活动中,教师应为小组成员作一定的分工,要求学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注意协调合作。

采风小组将所收集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中展示,并结合文本资料进行讲解,使其他未参与采集图文资料的同学对畲族民间装饰图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在展示图文资料的过程中应鼓励其他同学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修改和加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三、 小组绘制图案范画,返回课堂集体欣赏练习。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理解本土民族民间艺术,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欣赏该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独特的人文内涵。因此,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畲族装饰图案中的形式美与精神美,帮助全体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土民族艺术的精华。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畲族民间装饰图案的认识,在学生对该图案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重新组建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有代表性的图例,并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范画。然后将范画返回于课堂,集体参与欣赏和练习。

四、 评述畲族装饰图案的生存状态,关注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对这一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亲近与理解本土民族美术文化之外,还应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综合分析的能力。当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非物质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保护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本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教育应起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为此,教师在该内容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组织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对畲族装饰图案及其他形式的民间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旨在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学生对美的认识亦需通过实践而获得。保护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教师积极地引导并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到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与实践中去,保护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乔晓光,《活态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生存之根》

2. 沈 毅,〈〈宏扬畲族文化刍议〉〉

3. 牟 刚,〈〈浅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4. 〈〈普通高中艺术欣赏美术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