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重铸作文之魂

2019-12-06 10:11:08

  作者:李永红

  摘要:要重铸作文之魂,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反思当前作文教学背离生活的种种情况,应从作文主体、本源、实践三个方面重建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作文意识、内容、过程生活化策略实现作文教学向生活回归。

  关键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化

  翻看中考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化优秀甚至满分作文,有多少作文内容来自真实的生活世界——原生态生活、真实的感受、独特的体验。作文里生活太少,甚至没有生活,是学生当下写作的通病。有人归因为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不丰富,“其实,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1]。“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要重铸作文的生活之魂,惟有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且问魂丢何处

  作文背离生活而缺少生活之魂,造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为考而作屏蔽生活

  现行作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下写满了“功利”二字,从理念到实践基本上是以“应试”为旨归,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为应试而指导,必然导致学生为应试而作文;为应试而作文,必然导致学生屏蔽对生活的关注。枯竭了生活之源,学生在作文中只好说假话,唱高调,压抑了真情,迷失了思想,丢掉了个性、灵性。

  立意为先假话风行

  受“作文必先做人”,“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作文评价有了“立意为先”的内容标准。学生作文总是揣摩命题者“高的立意”,然后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里的素材,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为了表现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学生往往在作文中无限拔高,拼命升华。这就必然导致所写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

  技法训练舍本求末

  长期以来,人们多立足从写的角度研究和指导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写的方法技巧,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学了很多作文方面的方法技巧,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也写不好文章。叶圣陶作文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悟”,他不赞成“授知”,主张“亲知”,注重的是教学双方的写作实践。“自悟其理法”,“自得求之”,即教师不因直接将写作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的写作实践获得写作知识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试问如何觅魂

  要唤回作文的生活之魂,需要重建回归生活的写作理念。

  作文主体回归学生

  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是以学生为本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2]。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从命题、写作直至评改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

  作文本源回归生活

  作文并非仅是语言训练和作文技巧的掌握,离开了人的发展,离开了真实生活,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3]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实际、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一句话、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

  素养提升回归实践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只能通过写作实践这一条途径,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才可能引发写作素养质的提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4],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中来。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社会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掌握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规律,提升捕捉材料、思考感悟、创造表现的能力。

  重铸灵魂之路

  重铸作文的生活之魂,作文教学需要实践回归生活的写作策略。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回归生活的作文实践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作文意识生活化,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过程生活化。

  作文意识生活化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这种意识和习惯可以具体化为三种行为:擦亮打望生活的眼光——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阅读时政经典,考察民风民俗。再忙也要对自己一天打望的生活进行梳理。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身上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地记录;用日记、随笔的形式对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实录。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作文教学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观察和记录的素材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行构思的和表达的创新训练。

  作文内容生活化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很深,就写一则阅读感言;每天记一则日记,或写随笔;每天课前三分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题材不限,但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的框架或者序列。这个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如阅读生活可以实录阅读经历,抒写阅读感悟;可以范文模仿借鉴,课文人物新解,诗词精选妙写;可以演化人文历史,名著故事新编等等。

  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像生活中人们写作那样,比如要报道一个人物,记者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访提纲,再对人物现场采访,还要从多方面对人物了解,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并反复修改最后成文。“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个小时左右,在空间上固定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5]比如要写活写好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对这个人进行观察了解:采访这个人的父母,教过他的老师,他的同学,他要好的朋友;观察这个人学习、生活、与人交往中的语言、行动;观察这个人成长中的重大事件、重大变化等等。在充分占有所写对象的素材后,再精心构思,创造性地表达。花了这样的功夫写出来的人应该且一定会是一个鲜活、个性、丰满的形象,“千人一面”“千腔一口”的人物形象再不会随意出现在我们的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