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初探

2019-10-29 09:31:41

  论文关键词:化学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论文摘要: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对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质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阐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目前,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一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二是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面窄。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正如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由此可知,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教育思想;江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思想和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学生观的更新

  以前许多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听老师的话就是一个好学生,而对他们的思想品质、综合素质则很少考虑。对学习后进、调皮学生则厌烦,教育也往往以批评,训斥为主。这种学生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会扼杀学生才能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2、师生关系的改善

  过去,教师一般都比较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眼冷容相待。但是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提高自己。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不但有利于教学,而且会伴随着学生对教师的接受、信任和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爱的核心是对每个学生人格的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二、学生素质的培养

  由于以前教育思想上存在的偏差,教学目标的制订,学生很多素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解决学生心理压力,采取“低起点,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成绩不太理想,自卑感较重,总觉得低人一等。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压力改善其学习化学的心理环境,我反复向学生指出根据心理学家对知商的测定,人的智商相差无几,成绩好与差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过去你们的自控能力低,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化学史上许多刻苦攻关的科学家的事例融汇到相关知识教学中讲授。如爱国科学家侯德榜艰辛创造了“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经受着穷困挨饿,历经45个月,从十几吨的沥青铀矿中成功提炼出0.1克氯化镭等,让学生感到知识来之不易,科研成功总是在拼搏之中获得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我根据教学需要改进了一些实验的常规教法,并且有目的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时,我先做了镁带剧烈燃烧的实验,接着提问怎样才能将燃烧的镁带的火焰熄灭,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不约而同地说用二氧化碳,并同时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将燃烧的镁带伸人到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的结果却使学生们不可理解怎么不熄灭呢,同学们新奇而兴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燃烧后集气瓶中物质颜色,状态,并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原因不言自明。这样我不仅教给学生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低起点,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即把一个单班变成一个类似复式班来教学,尽可能降低教学起点,在教学的处理,习题的精选上,都以多数学生能领会为目标,常常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做到“分糟给食”,让他们想一想可以做出来,或者把一道题拆成几个小题最后组合。这样教学,学生的情绪稳定,注意力相对集中,从而真正学到了知识。由于降低了教学起点,低层次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对高层次的学生来说,开阔了视野,并能帮助身边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培养他们顾全整体,共同进步的健康心理。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师的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和各种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化学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不教”之境界。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差,能力的高低往往与他对客观事物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细密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外,还引导学生会捕捉那些瞬间即逝的异常或意外的实验现象。如:观察硫酸亚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应先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接着转变为绿色、灰绿色,最后是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开始看到却是浅绿色沉淀。我在教学中不回避这一重要的事实,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观察能力,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科学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尝试了将自学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在教“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预习,包括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提出问题,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读读、想想、写写。在学生对课本内容初步认识后就转人重点探究,紧紧抓住建立“物质的量”概念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引人“物质的量”这一既能反映物质的微粒数,又能联系物质的质量的新量纲。然后通过复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把学生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到化学方程式跟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等微粒数关系上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方程式及其系数的含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最简整数比,而不是实际分子或原子。从而自然地使学生将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分子或原子的个体量扩大到集体量。把物质的常规量“克”跟它所含的微粒数联系起来,最后导致“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按照这样的教学结构,学生自始自终能处在积极思维状态,处于对新知识的思索探讨之中,激发了他们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由于我校位于县城,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我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所教的化学内容,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去水泥厂,化肥厂,环保站等参观,实习。如结合硅酸盐工业的教学,讲解水泥生产原理时,组织学生参观县水泥厂的厂房,生产设备,化验室及“三废”处理等;请技术员,化验员讲解水泥生产的原料,原理,工艺流程及水泥质量的分析原理和方法。结合化肥生产工艺流程的教学,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去县化肥厂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基本上熟悉了碳酸铰生产工艺流程,并初步掌握碳酸钱生产各工段中的化验室的测试操作技能。通过参观,实习,深人生产实际,不仅书本知识得到巩固,延伸和升华,而且使学生在思想上贴近了社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者:王秉信

  来源:233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