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猫的死因”与“尊重文本”间的关系

2019-09-25 10:41:29

1 2 3 下一页

  作者:朱宝军

  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本文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

  ——伊瑟尔(德国接受美学家)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猫”是怎么死的?学生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如何评判其合理性,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关乎“续写”的问题,如果能从原文出发,熟读原文,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做到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那么“猫”的死因自然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这就是“尊重文本”。

  教学实录一:问题提出

  师:读完郑振铎写的《猫》,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梁璇同学:第三只猫真可怜!

  师:为什么?请简述理由。

  梁璇:第15段“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梁璇:第16段“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梁璇:第27段“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梁璇:第28段“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梁璇:第30段“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梁璇:第32段“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师:梁璇同学说的很全面,如果能用简洁的语言,或者抓住重点字词来谈,可能会更好!大家可否结合课后第一题简单概括一下?

  (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生1:来历不明,毛色不好看。第15段开始“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师:很好,刚才梁璇同学没有谈到这一点。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