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目标牵引与任务驱动

2019-10-21 14:30:03

1 2 3 下一页

  据调查,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大多数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自学,所以这种“预习”既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不好。
  我经常听到同学们诉苦说,自己明明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可是总是不知不觉地走神,每次课后都自责、后悔,在桌子上贴提示语也不管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大体来说,如果我们在听老师讲课时缺少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就等于没有目标牵引或任务驱动,所以就缺少主动性,不能实现双向互动,注意力肯定会不稳定,溜号便有可乘之机。学习是一个程序,每一步之间都环环相扣层层相因,所以,要补好预习这一启始程序。
  其实,预习就象军事战略上的侦察活动一样,即,要战胜对方得先了解人家的底。我们上课学习也是一样,必先通过预习来知已知彼,从而提高课上的听课效率,掌握课上的知识。
  可见,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预习是个必不可少的一环。
  预习是为了上课更有效!
  怎样预习?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笔者给出如下三种预习方式,方便同学们进行选择实践。
  课前预习(小预习)——扫除障碍,明确目标。
  这是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习方式,时间安排在每天晚自修后段、早自修,或者是课前的几分钟。只要对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粗读一遍,用铅笔标出如下问题就可以了。第一类问题:漏洞。即,这类问题是已经学过的,但我已经忘记了,它可能是旧的概念、定理、公式和原理等。找到后,用铅笔标上“○”号,表示这是漏洞,赶紧补上,以免成为课上听讲的障碍。(我们在理科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教师要讲的是解三角形的知识,可是在推导新定理的过程中却用到以前学的三角函数变换的知识,而课上老师会认为这是大家已经掌握的,所以不会也不能过多重复,如果你已经把相关的知识忘了,思维一下子就停止在这个知识点上,老师往下在讲什么你就不清楚了,当你再跟随老师的时候,知识已经“脱节”了。如果在预习时,发现并标明这些问题,马上温习,补上漏洞,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第二类问题:重点。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它一般出现在标题或文本的中间部分,新教材里会对一些核心概念等用黑体字标明。如果自己还有补充,就用铅笔在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用“☆”号标出。提醒自己这是课上要专心听的地方,便于把自己对本内容形成的初步印象与老师课上的讲解形成对比。第三类问题:关键词。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要打好双基,这离不开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要紧紧抓住概念叙述过程中的关键词,并用“·”标出。这在后续的听课过程中可以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把握得是不是准确。第四类问题:难点。顾名思义,就是本课内容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后用“?”号标记。很显然,这是自己课上要集中精力去听的,激发自己迫切的求解心理。
  这样的预习虽耗时不多,却实现了“扫除障碍,明确目标”的前期准备,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暗示”。有了这样的目标牵引与任务驱动,自己课上一定是积极主动的,怎么可能会经常溜号呢。
  坚持做下去,效果是惊人的!
  章节预习(中预习)——发现重点,弄清框架。

  这是对知识的模块式预习方式,所需时间相对较多一些。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其它相对较长的自由时间里。和课前预习不同,同学们可以按如下几点来操作。
  读读本章(单元)大标题。想想“这章主要写的是什么”、“有关这一章的我都知道哪些”、“本章将有哪些我已经学过的知识”等。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