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转换视角抒情怀

2019-11-06 11:55:21

  作者:博硕

  在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采用这样一种手法,即在抒发自己的离情别恨时不从正面直接写,而是转换一个角度,从对面家人、他人、他物写起,而这比直接描写更依依不舍,更委婉深厚。

  从家人写起。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小诗,它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三、四两句写作者想象中的情境,本来是自己佳节思亲,却说在家乡的兄弟思念自己;写兄弟思念自己,又不明说,不直说,而是设想出一个动人的情景:今天是重阳佳节,家中的兄弟必然会到山上去登高,每个人头上也必然会插上茱萸,那么,他们在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的时候,就自然也必然会感到少了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了。不明说直说兄弟之怀念自己,而从插茱萸这一风俗生发,先用“遍插”,后用“少一人”,对方相忆之情自现,自己相忆之情也就更为突出和鲜明了。

  从他人写起。如罗邺的《雁》:“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作者触景生情,托物起兴,以抒发故乡之思。前两句写眼前景物。作者在傍晚时分,看到新来的大雁从汀洲的红蓼花中飞起,感到一片水国秋光,于是联想到大雁一年一度去而复返,而人却长在异乡,因此更加想念起故园来了。后两句写思乡之情,也是从对面着笔:由他乡之水国,想到此故园之江楼,想到在今夜月光之中,必定有人在江楼之上对月怀远。不写己之触景生情,而想到故园之人正对景登楼怀念自己,不但见己之思乡情切,而且展示出一幅想象中的江楼望月图,情致也更为丰满。

  从他物写起。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作者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至于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同样也对己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作者在这首诗中,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诗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