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从这里“再出发”

2019-11-15 12:42:39

1 2 下一页

  教育,国兴之大计,民福之远谋。
  
  “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话不多,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文字依然让人充满期待。
  
  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民主、开放的姿态向公众勾勒出未来教育发展的轮廓。网上网下,会内会外,述说交流,质疑引申。新世纪第一份教育纲领性文件再次将人们关注的目光聚集,将人们的热切希望点燃。
  
  如同乍暖还寒总会勾起人们对春的期待、夏的向往,一份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规划纲要》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的畅想:对每一个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机会更加公平,教育质量逐渐提高,教育方式趋于多样。
  
  教育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蒙兰凤,全国,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第一完全小学校长,扎根农村教育事业20多年。
  
  “现在做校长可比以前好多了,再也不用为老师的工资、房屋维修这样的事发愁了。”
  
  不过,蒙校长眼下又有了新麻烦:“网络教室只有两个,太少了;现在学生增加到900多名,可校园还是那么大——我急啊,真想让学校再大些,发展再快些!”
  
  蒙校长见证的变化是中国教育变革的一个缩影。
  
  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07年底,“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西部地区“两基”人口从2003年的77%提高到98%,全民教育达到新水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招生达56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曾经的吁请、奔波,有的变成了现实,有的逐步完善。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代表感慨:“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教育将会再次蓄势待发。”
  
  《规划纲要》给了人们一次契机,对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做一次梳理,并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考选拔制度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到位,中小学教师队伍如何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走向何方……
  
  民众关心的正是代表委员思索的。
  
  教育资源短缺、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虽然有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但教师编制短缺,农村师资的断代让人担忧。”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庞晓丽委员说。
  
  而在城市,不少家长当起了“学奴”。为了让孩子接受质量较高的基础教育,他们带着孩子奔走于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不惜缴纳昂贵的择校费。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也不断响起。
  
  “在大学,经过多年的大发展,教育经费短缺、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图书设备缺乏和落后、管理相对滞后等矛盾逐步积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代表直言。
  
  诸多问题暴露出体制、机制的缺失或缺陷,问题在于操作层面将有何作为。
  
  容易改的大都改了,剩下的都是“深水区”难题。国家的意志、民众的期望、国际间的竞争都不容怠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进行一场系统的改革。”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坦陈。
  
  “应当锲而不舍地坚持,这需要一代一代人长期、大量、艰苦的努力。”有着从教经历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市长刘刚代表认为。
  
  记者感言:相应的发展阶段需要相应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如果说,经济是为了今天的发展,科技是为了明天的发展,教育则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尤其在今天——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教育改革应该更迫切,更慎重,也应该更富有想象力。
  
  教育公平:是理念,更是追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今天的铜陵更为人们关注,因为它是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
  
  调研组与铜陵6所中小学进行了9次学生座谈。每当专家询问“铜陵的哪所学校好,你想上哪所学校”时,学生的回答都是“这里的学校都差不多,想上个离家近点的”。
  
  这在其他一些地方看来,似乎可望而不可及。10多年来,铜陵市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实现了“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
  
  “我们崇尚教育公平,如同抬头仰望星空。”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代表如此描述。
  
  诗意的语言落在现实中却是另一种情形。
  
  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发布的调查显示: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阶层的子女获得了最多重点高中的机会,而社会弱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则逐渐减少,尤以工人、农民的子女下降最为显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委员的感受印证着这一调查。“重点学校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自然许多学生都想挤进去。最后谁能如愿呢?大多数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的子女。”
  
  “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重点学校。”——这是许多人的愿望,但却是一段漫长的跋涉,甚至显得步履蹒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