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第一中学

2019-11-13 07:06:35

  
  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简称“胶州一中”,是在原瑞华小学和瑞华中学旧址上建立起来的。
  胶州一中的前身──瑞华小学和瑞华中学
  胶州一中老校是胶州现代教育的发祥地。19世纪以前,胶州主要是传统的封建私塾教育。1900年瑞典浸信会牧师任其斐在胶州城大井街创办瑞华小学,才开始系统地将现代西方教育带到胶州。
  1909年,瑞华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1910年迁初中女生班于小教场(胶州一中老校校址)。1929年原政府将瑞华小学初中部定名为胶县私立瑞华中学,实行男女合校,学制三年,校址设寺门首街路南(原三官庙前)。1932年12月经山东省教育厅呈部核准,以3634号训令批准备案。
  1937年,侵占胶州,瑞华中学停办,1939年学校复课。1946年9月,以32届毕业生为主要生源增收高中一年级一个班,设立高中部,并在小教场(一中老校)扩建校舍。1948年,因时局变化、经费无着等原因,学校停办。期间瑞华中学共有33届毕业生约500人,另有高、初中肄业生各2届。
  瑞华中学的师资,除国文多系清末秀才外,其余多为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知识渊博,教学认真,生活简朴,安贫乐教,具有很高的民族气节。另外还有几位外籍园丁在这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瑞华中学所用教材,从1939年复课后均系抗日战争前的课本,1943年开始部分采用当时新出版的教材,在此期间没有开设修身、公民、日语等课,而是增设了课,每周二节。
  瑞华中学场地宽敞,礼堂可容纳全校学生集会和考试,有三个理化实验室和仪器保管室,设备可供一个班两人一组实验用。另外还有图书馆和篮球场、排球场、单双杠、标枪、铁饼等设施和器械,学生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学校管理严格,教师以身作则,学生积极自觉,师生间教学相长,同学间质疑问难。学校有尊师爱生、团结友爱的良好校风,每每在青岛等地升学中名列榜首,在县内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校经费开办时由瑞典教会提供,抗日战争前每年由瑞典汇7000元,学生每人交10元。1939年后瑞典汇款有时不能保证,就向每名学生每学期收取学费谷子一斗(约30千克)、杂费谷子10斤(5千克),以维持教职工的最低生活。在日伪统治时期,学校利用瑞典是中立国和教会学校的条件,在胶州大地上保留了这样一块净土,为胶县的有志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为解放后的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瑞华的毕业生分布在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的不同工作岗位上,为振兴中华、繁荣祖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的还走上了博士生导师的光荣职位。部分在海外的校友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建国初期──艰苦创业,奠定基础
  解放后,上获得解放的胶州人民,渴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52年,胶州专员公署决定各县设立中学,胶县中学由专署文教科直接领导,并定为省重点中学,创办学校的一切资金由专署文教科拨款,校址确定为当时的胶县第一完全小学(即原瑞华小学旧崐址)。6月,专署任命刘岑为胶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随后又调配了35名教职工,设置了教导处、总务处、团委、工会等。9月学校正式开学,是胶县解放后第一所初级中学,跨县招收了6个初中班,学生311名。当时校园面积仅13亩左右(其中操场10亩多),校舍只有一幢瑞典教会建于1925年的二层小楼和12间平房,教学设备也极为简陋,开学前后购置了部分图书和文体用品,教学仪器设备由直接调拨,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分配。
  1953至1955年学校先后向北、向南购买土地和房屋扩建校园,建成教室18个,师生宿舍32间,建成理化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规模不断扩大。1954年成立高中部,跨县招收2个班,成为胶县第一所完全中学。是年开始使用苏联教材。
  1956年1月,胶州专署撤销,胶县划归昌潍专署,胶县中学也随之划归昌潍专署领导。是年8月,学校改名为“山东省胶县第一中学”,简称“胶县一中”。此时学校已经发展为教职工78名、高中8个班、初中12个班、在校生1052名的规模。
  学校当时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期间,一些南方籍的大学生响应祖国号召,支援北方教育事业,先后来到学校工作,改善和提高了教师素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素娟、付圣弼、姚德华三位南方籍老师从毕业分配来到一中工作一直到退休,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贡献给了一中,贡献给了胶州。坚强的领导,高水平的教师,勤勤恳恳地工作,苏联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指导,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1957年首届高中毕业生77人参加高考就有54人升入大学。
  1958年,胶县划归青岛地区,1959年胶县一中开始隶属县。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左倾”路线开始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工作,第一年就有7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教学质量也开始下降。60年代初,重新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物质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全体师生经住考验,奋发向上,教学秩序良好。期间,1960年6月,新建教室6个,办公室9间,并向西扩展校园;1961年8月还在胶县十一中校址设立教学点,1962年秋季开学后迁回;1962年还举行了10周年校庆活动。
  1961年5月,胶县重归昌潍专区,1964年胶县一中再次隶属昌潍专署,并于1965年1月办理了移交手续。这期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增加,至1966年初,学校共新建、扩建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室、师生伙房、实验室等47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已达2万余册并建立了资料室。教学仪器按省重点中学标准配齐,文、体用品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这段时期是一中的重建和初创阶段,由于共和国也是刚诞生不久,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完全依靠国家拨款来改变学校面貌是不可能的,刘岑校长和1957至1965年担任校长的邢振华同志就积极发动广大师生员工自己到手,劳动建校,艰苦创业,使学校面貌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邢振华同志更是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下定了“我要拿出少活十年的劲头,也要把教育质量搞上去”的决心。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关心和依靠群众,从日常工作、思想和生活上关心广大知识分子,同广大师生一起提高了胶县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病逝时年仅60岁。
  “”十年──文化教育的荒漠
  1966年6月,“”开始波及胶县一中,县委派出的工作组进驻学校。7月,建立“筹委会”,两名学生担任正副主任,党、团组织瘫痪。随后学校停课闹革命,运动兴起,外出“大串联”,开展“四大”。1967年3月,军宣队进校,随后学生复课闹革命,师生斗、批、改,教学设施受到严重破坏。1966届高中毕业生推迟至1968年6月1日毕业。1967届8月21日,1968届12月底毕业;1966、1967、1968届初中毕业生分别于1968年8、9、11月毕业。
  1968年,学校又隶属县领导。是年春向西扩展校园至老校教学楼前后。10月,工宣队(工人思想宣传队)进校(1972年撤离),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同月,成立“胶县一中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班级改为连排编制,取消教研组。这年冬天,非农业人口的城镇毕业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实行学制改革,高、初中均由三年制改为二年制,并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废除考试制度,改为推荐。下半年还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进行了野营拉练,挖防空洞2个。
  1970年,学校开办了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校办工厂制墨水和浆糊,制窗框、檩条、桌面等,并有制版小组和照相小组等,为以后校办工厂打下了基础。校办农场有试验田8亩,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开始为农业局承担部分试验项目,并为县种子站培植优良品种,试制“九二○”和磷菌肥等支援农业。1973年师生动手,自力更生建起工厂厂房30间。1971年1月,恢复学校党组织和团委会,张云廷任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1974年3月开始开展大批评,,学生批师道尊严,学张铁生、黄帅,无政府主义严重泛滥。学习“朝阳经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培训班,重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实行开卷考试;春季始业改回为秋季始业。1975年停止初中招生。是年10月县革委部又派工宣队进驻学校,12月开始批评右倾翻案风,开展教育革命大讨论。
  1976年3月恢复教导处和总务处,恢复语文、数学、理化农、政史地、艺体等教研组,撤销连排编制。10月,胶县一中首次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李朝晖、张勤。
  的,不仅学校发展基本停滞,而且已有的成果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很多优秀教职工被揪斗,有的甚至被剥夺了生命。图书资料被洗劫一空,教学仪器也损坏、丢失严重,所剩无几。这期间尽管也有一点成果,但远远不能弥补损失。
  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再展雄风
  1977年,学校开始拨乱反正,深入揭批“”破坏教育工作的罪行,重新建立有关规章制度。这年工宣队撤离学校,撤销了校“革命委员会”,改为校长制,由李瑞宗同志担任校长;撤销“”,重建学生会;开始落实“”期间的有关干部、知识分子政策;全校上下干劲倍增,是年7月,恢复高考制度,胶县一中有34名学生被大学录取。这年秋季初一和高一新生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1977年,学校以东院地7亩、房70间兑换教育局地5亩、新房70间。1978至1983年又先后建成教师宿舍、工厂仓库等88间,改建教师办公楼,整修操场,改造校园内南北沟1条,东西沟2条,扩展校园。1984年更是建成了365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一座,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1978年11月胶县再次划归青岛市,1979年1月,青岛市教育局公布胶县一中为青岛市重点学校。8月学校恢复初中招生,学制改为三年,9月,恢复教育工会,学校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981年开始建立教师个人教学档案。1982年高中招生也恢复三年制。1983年,陈进盘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学校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校报《新竹》创刊。
  1983年停止初中招生,学校从1985年开始成为一所高级中学。1984年开始,为扶持几个兄弟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由胶县一中全县招生改为跟其他几所高中划片,分别从几个乡镇招生。这年12月,郑培德同志开始担任胶州一中校长。1985年9月,匡志仁老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经过的洗礼,饱受文化荒漠之苦的胶县人民和一中的师生对教育教学表现出如饥似渴的热情,把精力集中于教育教学和文化课学习上来。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广大学生学习刻苦努力;教师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教职工全心全意为全体学生服务;学校领导和职员全心全意为教学和教学一线的教师服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的高考达线人数都占到胶县全县达线人数的一半以上,1986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第一次突破百关,达到122人,这个纪录保持了接近10年,其中理科状元考取清华大学,青岛市文科状元考取中国政法大学,轰动全县。
  建市改名──与金胶州一起腾飞
  1987年4月1日,胶州建市,随后学校也更名为“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简称“胶州一中”,并一直沿用至今。1986年国家恢复职称评定工作,1998年有郑培德、崔传锡、马宗湘、陈进盘、吴素娟、姜悦亭、付圣弼、姚德华、丁进祥、邱鑫成、匡志仁等21名教师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1991年学校拆迁旧食堂和部分平房,建成实验楼(1548平方米)和教职工宿舍楼(1530平方米)各一座,把原来的教学实验楼的实验室改造成教室。
  1992年10月,学校隆重举行了40周年校庆,近2000名师生和1000多位各地赶来的校友,各级领导和各界代表欢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话友情,互相勉励,共同祝愿一中的明天更辉煌。
  1992年11月,张本昌同志开始担任一中校长,直到1995年6月由周辉富同志接任。这段时期正是南巡讲话发表之后,胶州和全国一样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胶州一中也不例外。全校上下狠抓教学质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坚持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制度,每天都有研究课,周周都有市、校级公开课,加强校内培训,开展“一帮一”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使大批新人涌现出来,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1995年3月学校拆除南院平房,建五层学生公寓一栋(3070平方米),1996年开始启用。1996年又开始拆除西院平房营建2号教工宿舍楼(5400平方米),第二年启用,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1996年3月成立了胶州一中校报编辑部和一中广播电台,5月,校报第一期出刊。1997年6月,有“胶州第一厅”之称的新学生餐厅开始兴建,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总造价400万元,于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此时学校规模占地89.8亩(其中操场27.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5357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办公楼、行政办公楼各一座,教工宿舍楼2座,平房274间,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校园设有三个景点,绿树成荫,四季花开,幽静壮美、错落有致,是青岛市花园式单位。校内教学实验设备日益完备,拥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和电教室等;有教学仪器3400余件,电教仪器153件;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阅览室订有报刊近200份;还有档案室、医务室、乐器室、体育器材和活动室、体育场、校办工厂、印刷覆膜厂等。
  十五年来,学校先后被胶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先进单位,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被青岛市教委评定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被青岛市政府授予绿化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获得青岛市特色学校、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青岛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青岛市教科研先进单位、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工会先进单位、青岛市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计算机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在山东省教委、财政厅、建委进行的联合检查中获得校改首批实现达标学校总分第7名,荣获山东省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先进单位。荣获团省委、省教委颁发的最佳中学生团校称号。这期间姚德华、吴素娟、姜立学和娄尧华四位老师分别于1989、1991、1993、1998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匡志仁老师于1995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二次创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0年5月,胶州一中组成了刘文正同志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娄尧华、秦瑞昌为副校长的跨世纪领导班子。此时一中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机遇和挑战。
  2000年初,上级决定,从本年秋季开始对一中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即由原来的国办学校改为“国有民办”学校,学生缴费上学,财政拨款每年裁减1/3,到2002年秋季开学,胶州一中完全成为一所“国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自收自支。为此,学校确立了“经营”的理念,树立了服务意识,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增强办学活力,以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服务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青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2000年10月起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协作,确立了教改课题,有条不紊的进行教改试验。本年学校获得胶州市思想工作创新奖。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的需要,2000年8月,胶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胶州一中异地整体搬迁。一中新校2001年4月26日开工建设,目前,学校一期工程教学楼群、实验楼群、宿舍楼群、办公楼、食堂等53000平方米已经完工,二期科技综合楼7300平方米已经封顶,省委常委、青岛市市委书记张惠来,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原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等先后于2001年11月,2002年1月和2002年5月前来视察指导,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光华同志在2002年4月视察一中新校时说:这样的学校在全省也是一流的,应该成为山东省教育形象的代表。
  2000年10月安装了校内闭路电视系统,成立胶州一中电视台;随后组建了胶州一中校园网络系统。2001年5月,胶州一中校园网通过中国电信千兆光纤链路接入INTERNET,学校各部门均可通过宽带高速链路访问INTERNET资源。同时申请了国际顶级域名http://www.jzyz.com,建设起自己INTERNETWEB站点。世界各地的校友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也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开展,起到了让世界了解胶州一中,让胶州一中走向世界的作用。
  2001年,学校不惜巨资派臧健老师到澳大利亚进行学习培训,2001年7月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与韩国富川市正明高等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随后成功地进行了互访和师生间学习交流;2002年3月学校设立了韩国留学生班,并成立了国际部,主任由到澳大利亚进修的办公室主任臧健同志兼任;2002年4月和6月一中又先后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和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澳大利亚大学联合会签订合作协议,举办留英、留澳预科班,进行雅思培训,为一中和一中的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胶州一中开始走向世界。
  回顾历史──百年育人,群星璀璨
  至2002年,胶州一中已经历了百年发展的历史。百年来,已有3万余名学子走出这所学校的大门,其中有1万多名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有100多名博士活跃在国内外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舞台上。在历届毕业生中,很多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或者是专业技术领域的权威,或者是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可谓群星璀璨:如院士王涛、将军王振初等。其中1957年高中毕业生杨为理,现在是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信息科学家之一;王运坤、张建义担任过多年我省重点大学的校长;尤其值得骄傲的是1974届毕业生严力宾,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危险留给崐自己”的伟大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1990年,****、主席,总理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他的英雄事迹,发扬他的精神,199?年?月学校在校园内为他塑建了半身雕像,每年新党员和新团员都要在这里宣誓。长江后浪推前浪,最近十几年,又有一批卓有成就的校友涌现出来,如在加拿大获博士学位的1974届毕业生王睿,多次应中国科学院之邀回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国内设专项基金和研究室;1985届毕业生王文波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以博士后科学家的身份,应邀在美国农业部一个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她在“沙蚕养殖及超低温保藏”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她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际专利;1986届毕业生李胜台不足30岁即先后获得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5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洛斯阿拉莫斯美国国家实验室(即LANL)研究员,已在世界知名学术刊物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10多篇,设计了若干有关数学实验、数值、模拟、仿真、控制等方面软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2001年回国受聘在中国科学院做学术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1985届2班“一班七博士”更是被传为美谈……
  展望未来──明天更美好
  目前,全校有208名教职工,其中有教师159名(其中高级教师32名,中级教师61名),教师学历达标率99%以上,还有17名教师通过了研究生班的学习。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青岛市劳动模范2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2名,青岛教育名家1名,青岛市教学能手10人,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21人,其他青岛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获得者15人,县级优秀教师不胜枚举,人数和比例在全市首屈一指。学校教师多次代表胶州市参赛,获得优异成绩,为胶州市争得荣誉。在历次山东省、青岛市优质课比赛中,胶州一中为胶州市夺得了超过半数的奖项和全部3名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师在全国、省、市交流或发表论文数百篇。
  2002年暑假,胶州一中就迁入一座拥有一流的内部设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师资水平,具有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等特点,按国家“千所规范化示范高中”标准进行配备设计的的新校开学,将以更新的面貌开始了她新的发展历程。
  迁入新校后,一中将学习省内外的先进办学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化学校内部各项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管理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争创省规范化学校和国家“千所规范化示范高中”在新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附:胶州一中新校简介
  胶州一中新校占地300亩,选址在常州南路,属于新城区文化科技教育区,胶州一中全貌新建工程共有八大楼群,20个楼座,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由上海同济大学于2001年1月份中标规划设计,我市建设集团中标总承包,2001年4月26日开工建设。新一中按全国千所重点高中的标准规划设计,能容纳60个教学班,3600余名学生。新一中是我市新城区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在市委、市政府“高质量、高规格、高速度”、“为子孙后代着想”的精神指导下,经过建筑工人14个月的日夜奋战,现在教学楼群,实验楼群、公寓楼群、行政楼、科技综合楼、餐厅食堂和校园围墙等土建工程已经完工。所有的内外部装修和整个校园的绿化美化及操场建设也已基本完工。胶州一中餐厅学校在2002年8月份实行了整体搬迁,整体搬迁结束后,新一中的二期工程图书楼、体育馆也相继开工建设。
  新一中的建设本着“高起点、高标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一个“新”字,建成的楼群争取做到“二十年赶潮流、五十年不落伍、一百年不后悔”。重点突出了人性化设计,教学楼的每个教室都有独立的储物间,胶州一中图书馆学生可以将多余的物品放入其中,从而保证了教室的宽敞洁净;学生公寓的房间设计了前后阳台,给同学们的住宿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胶州一中新校建设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将一中旧址整体拍卖,政府为学校贷款给予了优惠政策,学生公寓楼的建设采用了社会化运作,即改变了学校建宿舍,学生住宿舍的传统做法,改由社会投资建学生公寓,产权归学校,由学校管理,严格按上级收费规定进行收费,用收取的住宿费偿还社会投资。胶州一中教学楼这次共征集到1200万元的资金,建成了16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缓解了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满足了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胶州一中这座百年老校仅在建国后50年之中就培养了26000余名初、高中毕业生,为胶州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整体搬迁后在人才培养上将继续保持她的优势,胶州一中教学楼继续发挥胶州教育的“龙头”作用。新建成的一中,具有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等特点,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师资力量,届时她将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