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指导:作文构思的新思路

2019-10-09 21:26:40

  作者:山西 苗满红

  作文构思是作者在头脑内部酝酿构想文章的思维过程,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精神活动,它是表达的基础和前提。以往的作文教学,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上,从认字组词到连词成句,在由句子到段落以至篇章的完成,都贯穿着语言表达的训练目的。其实,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词语的搭配和组合的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问题。思维的结果当然要靠语言去落实和表现,但如果思维混乱和缺少创造力,表达同样不会清楚明白,而且会陷入语言的机械模仿之中。所以,作文教学应该重视构思的训练,注重动笔前在头脑内部的悬思构想,形成富于创意的整体构思。

  毋庸讳言,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构思能力的培养,其实一直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其表现是:一、我们往往重视思维形式的训练,而思维形式的训练效果究竟怎样,它是否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具有实际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譬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所谓的发散思维、收束思维、逆反思维、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否存在学生虽然知道了各种思维的特点,但在写作中依然不会构思,如果这样,那么我们的训练还有意义吗?二、文章构思的技巧需要在体悟和体验中领会,所谓体悟是指看别人的文章用心去体会和琢磨,领会构思的高妙之处;所谓体验是指通过自己写作实践的探索,慢慢体会构思的规律和特点。看别人文章的构思和自己构思文章,才是提高构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三、作文教学中通常只讲一般的构思原则和特点,而缺少具体题目的构思指导和交流。

  (一)写作动机的激发

  心理学从动机发生的动力因素角度提出趋力和诱因的理论,并把二者认定为动机的两个基本概念。趋力指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能量,而诱因则指那些诱出或拉出行为的目标,二者的区别在于动力来源一个在后一个在前。从写作的动机来看,趋力有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之分。内在驱动力来自作者情感宣泄或思想表达的内在愿望,这种写作的动机愿望往往是自发的;外在驱动力常常是一种下达任务的指令,具有强制的驱动作用。

  如语文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由诱因导致的写作愿望实际上具有诱发和牵引的力量,目标的向往或奖赏的诱惑都能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从写作动机产生的心理来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唤起他们情感和思想表达的激情,同时,又能够循循善诱,让他们向美好诱人的写作目标努力,这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过程,最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的艺术。

  1、标题触发

  有意味的标题能够触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起他们写作的动机和愿望。譬如:《假如我是你》、《邂逅》、《我是一棵树》、《潘金莲的选择》、《与东施的对话》。还可以从逆向思考的角度给出标题,如:《杞人忧天》、《缘木求鱼》、《班门弄斧》、《钱乃万恶之源》、《好马不吃回头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可以调动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激发他们写作的动机

  2.情感触发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经验,写作教学应该唤起他们的情感记忆,打开情感经验的大门,通过写作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常常还有一种警惕,以为学生的情感表达会带有“早恋”的危险,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表达某种爱慕之情、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恰恰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没必要给他们认为地设定写作的禁区。作家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可以表达人的自然朴素的情感,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写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事实上,让他们写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他们不但会有东西可写,而且会有表达的冲动和强烈的愿望。

  3.模仿冲动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文章进行仿写,学习名人名家的语言风格,这是写作训练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在一篇范文的分析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看谁在写作风格上模仿得接近原作。模仿不是照搬照抄,它应该是一种语言风格的借鉴和学习。所以,激发学生模仿的愿望,也是唤起他们写作动机的途径。

  (二)回忆与经验的内省

  回忆一般指对大脑记忆内容的一种有意识的提取过程。在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回忆训练常常是缺失的,这是因为对回忆的作用缺少足够认识的原因。其实,在记叙类文体的写作中,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主要是记忆经验,生活经历中人事景物、观察体验中获得的记忆表象,都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唤起他们的记忆经验,这是一个提取写作素材的过程。我们让学生写的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过程,没能注意让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经历,把经历变成个人体验,变成写作的素材,因为融入个人情感的体验才真正具有个性的色彩。所以,让学生重新“反刍”过去的经历,在头脑中完成二次经验的过程,这应该是作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构思一般指在思维内部进行构想、运思或逻辑思考的过程。构思需要以经验、知识、思想的内部储备为条件和基础,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写什么的问题是要首先考虑的,如果你对要写的内容没有了解和积累,肯定没有办法展开自己的构思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写作或创作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题材和研究领域的原因,因为如果你不了解你要表现的对象,完全可能落个贻笑大方的下场。这意味着构思的基础是你所熟悉和占有的材料和你对表现对象的了解程度,它将决定你写什么的问题,你无法胜任的往往是因为你的积累不足,使你的构思无法进行下去。

  (三)联想与知识经验的扩展

  在作文构思过程中,我们把有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叫联想。一般说来,联想是在回忆基础上进行的,因为会议只限于对过去经验的召回和重现,而联想则可以不受这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既可以再现过去的经验,又可以由过去想到未来,在心目中设想出未来的图景。构思中由于运用了联想这种思维形式,会使作者在回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完成一次知识经验的扩展和连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在作文教学中,联想训练应该在确定题目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可以围绕题目启发学生进行自由联想,调动和唤起他们的记忆经验和知识积累,开阔他们的思路和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扩展构思内容。在记叙文的构思中,可以围绕一些关键词进行触发式自由联想,将联想的结果及时记下来,再经过比较和筛选,留下那些有价值的素材。在逻辑类文章的构思中,联想的目的首先是根据相似或相反的原则,使材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入思考的范围,并在头脑中明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论据组合的逻辑线索。在联想训练中,容易出现下面的情况:一是学生思路放不开,无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其中原因有训练题目的设计问题,也有教师提示的技巧问题;二是学生由于只注意展开自己的联想,而忽略了联想内容之间的联系,造成联想过程中的漫无边际和失控的现象。因此,教师对联想训练的内容与训练形式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设计具体的联想训练方案,并且在实施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引导和启发,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训练氛围,这些都是有效地开展联想训练的基础和条件。

  (四)想象与虚构的意义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一般强调观察体验生活,然后真实地记叙和描写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的作文大多呈现写实的倾向。这其中隐含着一种作文教学设计的目标:那就是把学生作文的训练定位在写实和理性思考的层面,不主张让学生写虚构的内容。其中的原因也许是认为学生还不具备写虚构文的条件,另外,教师对虚构文的评价标准也很难掌握。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估价和判断。初中和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虚构能力的最好时机,他们有虚构和想像的热情,如果指导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尝试进行虚构文体的写作。

  普通心理学认为,想像是指“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名词解释》第380页)杨清在《心理学概论》中认为,想像是“以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过程。”(《心理学概论》第291页)想象是在回忆联想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像活动往往伴随丰富的联想活动,莫言曾经这样描述想像活动:“想像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犹如国庆节一下子放出十万只鸽子;犹如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里拳打脚踢翻筋斗,折腾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佛出世二佛涅磐口吐莲花头罩金光手挥五弦目送惊鸿穿云裂石倒海翻江蝎子窝里捅一棍。然后,平心静气休息片刻,思绪开始如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坟中枯骨、松下幽灵,公子王孙,才子佳人,穷山恶水,刁民泼妇,枯藤昏鸦,古道瘦马,高山流水,大浪淘沙,鸡鸣狗叫,鹅行鸭步——把各种意象叠加起来,翻来覆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唱雄鸡天下白,虎兔相封大梦归。”运用想像,作者可以在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想像与虚构常常被放在一起,二者的区别是想像在于思维的开阔和活跃性,而虚构在于一个“构”字,想像是虚构的前提和基础,虚构是想像的最终目标。

  想象和虚构在于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它不受现实生活经验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同样是一种特殊的创新能力,在作文训练中,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虚构和想像,也符合学生的写作愿望和要求。虚构和想像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由最初的虚构片段的故事,到尝试写微型小说。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相当数量属于虚构文本,使学生的虚构能力使他们的作文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