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唐朝饮食习惯逐渐西域化嗜肉食 吃饭多用匕首

2019-10-06 15:49:58

1 2 下一页

  核心提示:所以,我很看重苏轼文字中,那盆蒸得烂熟、令人食指大动的同州羊羔,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至少表明在大唐盛世,一直延至五代、北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受到西域文明的熏染,饮食习惯上的逐步胡化,是不争的事实。国人的消化系统里,肉食渐渐成为很主要的成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得以辉煌的物质基础。

  本文摘自《李国文说唐》,作者:李国文,出版社:中华书局

  现在,已经很难了解公元六一八年至九O七年期间,住在唐朝首都长安的市民,每餐饭吃些什么,喝些什么。

  古代文人,能吃善吃好吃,而写吃,往往一笔带过,惜墨如金,不肯详说细节。但是,我们从字典辞书上还能看到的“馎饨”、“锣”、“焦槌”、“脯”、“不托”、“胡饼”、“冷淘”等食物,那花式品种,还是颇为繁多的,看来唐人不存在城市早点难的问题。否则在西方历史学家心目中,也不会将古长安与古罗马相提并论。因此,我不大相信居住在首善之区的长安百姓,一早爬来,揉着惺忪的双眼,走出里坊,来到路边摊点,也像当今北京的上班族,只有油条、豆浆、煎饼,永远不变的老三样可以选择,一路走,一路吃,满手油脂麻花地往公共汽车上挤去,若如此,还算什么中古时期世界上最繁华最富饶的都城?

  但是,“馎饨”、“锣”之类面点,到底是什么样子?甜的咸的?蒸的烤的?油炸的水煮的?便不太清楚了。查《酉阳杂俎》、《齐民要术》、《梦溪笔谈》这类古籍,都说得十分含糊。幸好,距唐代不远的北宋文人苏轼,他有一篇在元符年间于海南岛流放期间,亲笔手书的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

  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渗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蛤。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东坡在儋耳,独有二赋而已。(宋·朱弁《曲洧旧闻》)

  老实说,东坡先生这顿饭,其值不菲。必须具有小康以上收入水平,同时具有良好胃口的消费者,才能买得起单,才能消化得了的一份食谱。

  主食有面有米,副食有羊猪鹅鱼,佐之品味上佳的茶水。吃罢喝罢,解衣仰卧,真是好不自在。不过,此时此地的大师,日子过得并不开心。一辈子犯小人的他,元符元年(一O九八年),又遭贬谪,渡琼州海峡,到海南的儋耳安置。好在那时没有实施对知识分子劳动改造政策,先生还有可能写字读书。可是,究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背井离乡,回朝无望,那坐以待毙的苦闷,那枵肠辘辘的煎熬,是他一生中最没落、最艰难的阶段。因此,回味往事,举笔落墨,给朋友写了这幅宇,作一次精神会餐。

  我们遂有可能,揣度唐宋饮食之一斑。

  北宋都城汴京,与唐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同属中原,饮食习惯应该是基本相似。由于从秦陇,到关中,再到河洛地区的黄河流域,粮食作物以小麦种植为主,略可推断唐人的胃口,是以面食为主。我曾在豫西北怀庆府的博爱、沁阳劳动改造过,修过从河南焦作到山西晋城的铁路。一九五八年正是招展之际,河南也是招展得特别强烈的省份,那人民公社的大食堂,那屋子大的笼屉,那脑袋大的馒头,真有已经光临的感觉。同时,我也领教了老祖宗神农氏尝百草,实际是给中国人带了一个坏头,老乡除了大口大口啃白面馍之外,不进其他油盐。结果,馍啃光以后,就三年灾荒。数千年来,中国人局限于从植物中吸取营养,这对于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绝不是件好事情。

  因此,一个面有菜色的民族,想不当“”也难。

  所以,我很看重苏轼文字中,那盆蒸得烂熟、令人食指大动的同州羊羔,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至少表明在大唐盛世,一直延至五代、北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受到西域文明的熏染,饮食习惯上的逐步胡化,是不争的事实。国人的消化系统里,肉食渐渐成为很主要的成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得以辉煌的物质基础。

  一个人,活得好不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活得好不好,胃口,是很关键的问题。

  同州,即今之陕西大荔,,由于南濒洛水,西临黄河,是个粮谷丰饶、水肥草美的农业县份,那里出产的胡羊,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乃泡馍的首选羊肉,至今有名。但在东坡文中,最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羊肉的质地问题,而是他所说的做法和吃法,虽只不过是一道菜,但却有改变中国的重要意义。

  在地球上,凡食肉类动物,都凶猛,凡食草类动物,都温驯。唐代同胞可能从不断侵扰中原的胡人身上得到教训,人强欺侮人,人弱受欺侮,因此,神农氏的草食主义,在唐代,逐渐失去市场。同州,距离西域甚远,吃羊羔,绝对皈依西域正宗。

  这盆蒸得稀烂的羊羔,更接近美国人的感恩节或圣诞节的火鸡,而与祭孔时全猪、全羊、全牛毫无共同之处。第一,在做法上“灌以杏酪”;第二,在吃法上“食之以匕不以筷”,实际上对尝百草的神农精神,予以革命和否定了。

  “食之以匕不以筷”,看似小事一桩,但对唐人来讲,这个突破,意义重大。

  世界上从来没有恒定不变的东西,民族特性也非铁板一块,饮食习惯也不是永远不可改变,所以,对付这只苹羔,除了一把锋利的刀,一副坚固的牙,一个强壮的胃,还需要那种绝非汉人所有,而是胡人天生的吃心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东坡在儋耳,独有二赋而已。(宋·朱弁《曲洧旧闻》)

  老实说,东坡先生这顿饭,其值不菲。必须具有小康以上收入水平,同时具有良好胃口的消费者,才能买得起单,才能消化得了的一份食谱。

  主食有面有米,副食有羊猪鹅鱼,佐之品味上佳的茶水。吃罢喝罢,解衣仰卧,真是好不自在。不过,此时此地的大师,日子过得并不开心。一辈子犯小人的他,元符元年(一O九八年),又遭贬谪,渡琼州海峡,到海南的儋耳安置。好在那时没有实施对知识分子劳动改造政策,先生还有可能写字读书。可是,究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背井离乡,回朝无望,那坐以待毙的苦闷,那枵肠辘辘的煎熬,是他一生中最没落、最艰难的阶段。因此,回味往事,举笔落墨,给朋友写了这幅宇,作一次精神会餐。

  我们遂有可能,揣度唐宋饮食之一斑。

  北宋都城汴京,与唐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同属中原,饮食习惯应该是基本相似。由于从秦陇,到关中,再到河洛地区的黄河流域,粮食作物以小麦种植为主,略可推断唐人的胃口,是以面食为主。我曾在豫西北怀庆府的博爱、沁阳劳动改造过,修过从河南焦作到山西晋城的铁路。一九五八年正是招展之际,河南也是招展得特别强烈的省份,那人民公社的大食堂,那屋子大的笼屉,那脑袋大的馒头,真有已经光临的感觉。同时,我也领教了老祖宗神农氏尝百草,实际是给中国人带了一个坏头,老乡除了大口大口啃白面馍之外,不进其他油盐。结果,馍啃光以后,就三年灾荒。数千年来,中国人局限于从植物中吸取营养,这对于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绝不是件好事情。

  因此,一个面有莱色的民族,想不当“”也难。

  所以,我很看重苏轼文字中,那盆蒸得烂熟、令人食指大动的同州羊羔,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至少表明在大唐盛世,一直延至五代、北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受到西域文明的熏染,饮食习惯上的逐步胡化,是不争的事实。国人的消化系统里,肉食渐渐成为很主要的成分,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也是中国历史上得以辉煌的物质基础。

  一个人,活得好不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活得好不好,胃口,是很关键的问题。

  同州,即今之陕西大荔,,由于南濒洛水,西临黄河,是个粮谷丰饶、水肥草美的农业县份,那里出产的胡羊,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乃泡馍的首选羊肉,至今有名。但在东坡文中,最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羊肉的质地问题,而是他所说的做法和吃法,虽只不过是一道菜,但却有改变中国的重要意义。

  在地球上,凡食肉类动物,都凶猛,凡食草类动物,都温驯。唐代同胞可能从不断侵扰中原的胡人身上得到教训,人强欺侮人,人弱受欺侮,因此,神农氏的草食主义,在唐代,逐渐失去市场。同州,距离西域甚远,吃羊羔,绝对皈依西域正宗。

  这盆蒸得稀烂的羊羔,更接近美国人的感恩节或圣诞节的火鸡,而与祭孔时全猪、全羊、全牛毫无共同之处。第一,在做法上“灌以杏酪”;第二,在吃法上“食之以匕不以筷”,实际上对尝百草的神农精神,予以革命和否定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