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10-27
2017-07-25   #25
  呵呵,本版的沙发
2017-08-04   #26
  如果新红雷剧组不是从一开始就打着翻拍名著的幌子恶意炒作,海选呀造势呀,我最多笑一笑,不看就是。眼下市面上乌七八糟的古装电视剧还少吗,新红雷放在里面,不算最好的,估计也算不上烂糟之最。
  
  但这次的投资人明摆着就是来加圈钱,就那几个铜钱头、鞋花、窗帘布,还有寥寥几处布景,需要投资多少?当千万网友都是很傻很天真的小学生?(楼主倒是有点很傻很天真,正儿八经的去给和李大导讨论啥芙蓉诔)
  
  以下是引用娱乐八卦里网友 规划员K 的一个热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个新红大观园场景,据我的不完全统计:比较完整的院落,只有怡红院和潇湘馆2处(蘅芜苑的景似乎同时也是贾琏、王熙凤的居处,藕香榭则完全是会芳园内的水榭);大观园的全景则有前面提到的大观楼(这个反复出现)和中秋夜宴的凸璧山庄夜景,这两张CG;比较重要的串场场景还有沁芳桥和一处绿树成荫的公园大道(说不上名字,就是宝玉对黛玉吐露心事却误中袭人的地方,其他凡表示有人在园内走动的多在这个地点徘徊,连镜头方向都格外一致)。其余还有7、8处出境频率不那么高的所在,泰半一眼就能看出是布景棚中所建。
    
  李导,不禁又要请教你一个问题了:2亿的投资呢?花在哪里了?说新红的演员表演青涩,你说投资花在了服饰上;说贴片子和窗纱布花不了2亿,你又说花在了场景上;等观众满怀期待得来看场景,你莫说这一个布景棚和十来张CG图片就把预算花光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08-05   #27
  作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2010-07-27 19:33:44
    呵,T神兄,既然你问,我便说些我个人的理解
    
  1.  小说的概念现在有些混乱,有广义的概念,也有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小说概念包罗万象,像《呼兰河传》这种典型散文笔法的作品,也可以算作小说,但如果参照狭义的理解,则有些不妥。小说是小说,散文是散文,两者有明确的差异,可以互为借鉴,但不能互相混淆。
    
    但关于小说,我给不出准确的术语描述,我更觉得狭义的小说概念,是一种叙事方式的概念,不像是文体概念,好多用散文笔法或话本语言写就的作品,里面也包含着小说式的叙事,你说它是小说,它的文体可疑,你说它不是小说,它又包含许多小说式的叙事
    
    我个人倾向小说的狭义概念,更欣赏像福克纳那样的纯粹的小说,活的人和事自己在运动,而不是人和事需要活在讲述者的口中。像《红楼梦》这种明显停留在讲述者语气里的作品,我更倾向认为它事话本,不是小说。
  ------------------------
  
  传球兄也有闲,我也凑一下热闹,最近忙碌,只能说两句,以后有空再跟。
  
  1. 从我个人的长期职业经验看,仍然是汉语同表音文字的差异,大量采用意译,百年后终于造成了人的思维的混乱。
  
  英文的 novel,必须采用意译,比如翻译为 诺瓦,中文的“小说”,严格保留中文意思,不吸收任何外语概念。
  
  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日语连 milk 都要采用 ミルク 这种形式。
  
  其实中文的“小说”,在英文没有任何对应单词,你即使想使用 novel 等词汇,二者仍然是两类事物。
  
  用计算机术语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日语读者同时掌握了 windows 和 unix 操作系统,中文读者只掌握了一种操作系统,要使用另一种系统时,中文读者就只好用一种比如 shell 之类的类 UNIX 环境。
  
  单纯使用中文的,害怕创新思维,更愿意从事低级简单的重复性模仿性思维和劳动。
  
  把中文改造成日语那种模式,我估计不可能了。唯一的模式,是大力推行外语教育。
  
  我现在对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比较乐观,因为事实上,英文已经是中国人的半官方语言。再过几十年,娴熟掌握双语的人才成熟,将是能力达到国际水平的土生中国人井喷的时候。
  
  2. 至于说到讲述者语气,英文作家教材经常说:Where there is a story, there is a storyteller. 要做事了,不赘述。
  
2017-08-08   #28
  这个是认真的讨论,要推荐一下。
2017-08-09   #29
  再过十年。回头评价一下新版红楼梦怎么样的结果。二十年前旧版红楼梦怎么样的。俩个时代的导演作品有什么地方不同。大家都别忘了。个人的概念意识和观念不同。如果当年你在欣赏旧版红楼。你就断定旧版导演拍的最到位吗?曹雪芹如果在也会笑了。就夸奖旧版红楼梦导演。红楼梦不好拍。难度很大。说李少华拍的不怎么好。那么大家是天才的是有能力的。那么自己来拍。我敢说当年旧版红楼梦导演很多地方误倒了观众。有的没有按照作品当中描叙的来拍。
2017-08-10   #30
  唉!王夫人,王熙凤,宝钗,黛玉,还有那个晴雯。。。。其实想拍好的话,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原著红楼,琢磨琢磨。。。原著红楼也不是很难理解的呀,特别是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啊!。。。不知道咋回事。。。
2017-08-10   #31
  呵,T神兄,既然你问,我便说些我个人的理解
  
  小说的概念现在有些混乱,有广义的概念,也有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小说概念包罗万象,像《呼兰河传》这种典型散文笔法的作品,也可以算作小说,但如果参照狭义的理解,则有些不妥。小说是小说,散文是散文,两者有明确的差异,可以互为借鉴,但不能互相混淆。
  
  但关于小说,我给不出准确的术语描述,我更觉得狭义的小说概念,是一种叙事方式的概念,不像是文体概念,好多用散文笔法或话本语言写就的作品,里面也包含着小说式的叙事,你说它是小说,它的文体可疑,你说它不是小说,它又包含许多小说式的叙事
  
  我个人倾向小说的狭义概念,更欣赏像福克纳那样的纯粹的小说,活的人和事自己在运动,而不是人和事需要活在讲述者的口中。像《红楼梦》这种明显停留在讲述者语气里的作品,我更倾向认为它事话本,不是小说。
2017-08-12   #32
  喜欢红楼的人,多喜欢它的“好”,但“好”只是红楼立意的一半,红楼的另一半是“了”,但喜欢它的人,经常选择性失明,只取自己喜欢的一半,排斥存在的另一半。
  
  我才看了两集,感觉挺不错,对演员还有一个适应的问题,但总体感觉比8几年的那个档次要高,那个红楼太浅太做作,当时拍电视剧好像都这样,西游记拍的跟儿童剧似的,非常适合现在的少儿频道放。
  
  但当时也有好处,因为电脑影像技术有限,为拍一部电视剧,竟造了一个模拟的大观园,有真实环境,不用虚拟合成,这个还是不错的,看多了特技的电影,对特技合成已经心照不宣的不信任了。
  
  当然新版的也有问题,旁白太多,影像叙事性差一些,虽然符合了原著的叙事方式:中国的所谓小说,在读者和小说之间总是有一个明显的讲述人。
  
  
  
  另外像芹圃画石置疑它怎么投资花钱,我觉得毫无道理,那是制片人的问题,不是观众的问题。艺术需要的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毕竟是模拟的真实,如果艺术超出模拟真实,为了拍红楼梦的剧,就造一个真实的大观园,这样的艺术未必是可取的艺术。
  
2017-08-12   #33
  音乐是否能移植87版王立平作品。拍摄场景仍在北京大观园。
  理由是,汲取和保留前辈所有接近红楼原著的艺术精华,而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
2017-08-12   #34
  作者:牙齿酷酷猫 回复日期:2010-07-02 14:53:17 
    我out了,那个台在放?几点钟?
   ——————————————————————
  百度视频,搜索一下,有的是:)
2017-08-12   #35
  继续
  
  九,黛玉葬花吟拍成了白骨精的葬花词。
  电视画面背景古树参天,几棵人工塑料桃树下撒了满地塑料花瓣,然后一声声凄厉的阴曹地鬼的女高音唱起葬花吟。如果不是字幕显示了葬花吟的歌词,还真以为来到了白骨精吃人妖精的洞穴。肆意渲染的大波段女高音尖叫颤音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双脚打颤。
  恭喜,她用四年时间无耻恶搞红楼梦,当我看到她把葬花吟拍成白骨精词的时候,我就再也控制不住我心中的愤怒!!!
  十,大结局阉割了宝黛爱情的思想灵魂。
  高鹗的后四十回历史早有定论:狗续貂尾。除了在安排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那一回写的较为成功外,其余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和曹雪芹原著相比,简直就一垃圾。宝黛爱情的核心思想基础在前八十回已经写的再清楚不过:因为林妹妹从来不说哪些读书博取功名的混账话!这是整部红楼的封建叛逆精神和它所体现的现代价值和人文风骨。可笑的是口口声声标榜要终于原著精神的李少红,在大肆砍杀篡和改原著前八十回思想艺术的同时,却对高鹗宝玉中榜,贾府中兴这一严重违背曹雪芹思想精髓的情节原封不动搬上电视。
  请问李少红你读过红楼梦吗?你明白曹雪芹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叛逆人格真真是通往现代文明的精神桥梁吗?
  
2017-08-12   #36
  dddddd
2017-08-12   #37
  红楼梦写的的明朝晚期的故事
2017-08-12   #38
  。。。。
2017-08-14   #39
  就从技术角度看吧,李版的除了自以为是还蠢笨无比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115275.shtml
2017-08-16   #40
  各有千秋!
2017-08-17   #41
  我幸好没看!!!!!!!!!!
2017-08-17   #42
  喜欢看楼猪自导自演,咪咪日日之流真是楼猪热情粉丝啊,楼猪每个帖子里面都能看见,而且绝大多数言简意赅——就一个感叹词!!!
2017-08-17   #43
  《新版红楼梦》的十大艺术烂点(整理加强版)
    
  
  
  
  1.8亿的投资,耗时四年,说明李少红对她的孩子《新版红楼梦》独有所爱。但看过十集后,感觉李少红工作很努力,文化智商却很差。她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她很天真,以为靠《大明宫词》的那点可怜艺术,便能驾驶《红楼梦》这辆大车。结果弄砸了,开进了下水道,成了众口不屑的一堆垃圾。
    
    
  一,人物造型烂
    
  人物造型和87版根本没得比。
  新版宝玉机灵过头,“痴”性全无,比如和黛玉初识犹如遇旧友的微妙感情,在新版中已经荡然无存。尤其当看到宝玉对红颜知己初表爱情心迹的“你哪知我的心。。。。”时,简直就一幼儿园小朋友在排演儿童电视剧,叫人笑翻过去。和欧阳奋强所创造的那个酷,纯,灵,思,痴,骚,雅的宝玉根本没法比,至少差了十个档次。
  黛玉的扮相也过于富贵,缺乏小说黛玉的秋思恨长,风情万种。
  刘姥姥,演的很俗,典型站大街贪小利的农村妇女,缺少老版俗中带有几分典雅,笨拙搞笑中不乏诙谐和幽默的可爱。
  宝钗,演员太瘦,寡命相,完全没有原著中的雍容华贵气质。
  老太太的五官过分夸张,缺少老版演员的圆和富贵,老而不讨人嫌的艺术亲和力 。
  王熙凤演的辣里缺了持重,美过份了显得妖艳。
    
  二,音乐造型烂。
  音乐始终充满一股诡秘,怪异,充满玄幻,神秘,恐怖的鬼魅气氛。没猜错的话,李少红大概出于对原著“梦”“幻”立意的理解,似乎想表现曹雪芹对人生虽然富丽堂皇但终究是春梦一场的人生感慨。但人生毕竟是个生命过程,一种曹雪芹充满诗意的叙述。电视剧所要表现的就是对这种诗意的再现,以及最终摧毁这种诗意,才是实现“梦”与“幻”这一主题(原著有多个主题)的王道。而不是靠音乐的鬼魅气氛渲染来完成的。
  悲剧把美毁灭给人看,喜剧把鬼魅撕开给人看。
  呜呼,李少红把红楼当喜剧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确很丢份。
  
    
  三,故事开篇烂
    
  红楼的全篇文字是旧式生活的写照,那么第1。5。27。78等四回便是红楼的精神升华和灵魂点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把握了这四回的思想艺术要领,谁便是当今无愧的影视大师和艺术王者。
    
  原著第一回是全篇的总揽,包括作品立意,写作经历,写作手法和故事渊源等等,容量非常大。当然,电视不可能全部照搬,只能选其重点。
  第一回,曹雪芹给了读者太多的悬念和隐喻。女娲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就像卡夫卡的雪中城堡,给人很多想象和人生困惑。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便是叙说一百年的时光河流。它既象征着曹氏家族的百年兴衰,也暗示着大清帝国百年盛极而衰的历史拐点。原著中那众神补天的壮举,明显就是对封建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强烈讽刺。而落在青埂峰下那块废石自叹自艾,偏要去“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业。”的明贬实褒的描写,则是曹雪芹拒绝补天,独享人性温情的具有现代精神的深刻人文情怀。可以说,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赋予了贾宝玉悖逆封建传统,向往人间情爱的人文关照。
  可惜,中国的一流导演李少红对原著这一精髓,毫无感觉,用区区几个画面一带而过,无情砍杀了红楼梦最有价值的思想灵魂。
  如果新版可以推到重来。假设开篇画面:茫茫苍天,雷电闪烁,大雨瓢泼,天倾一角,女神女娲带领众子民扛抬三万六千五百块巨石前赴后继补修苍天。。。。继而云消雾散,晴空万里,三万六千巨石在天穹上烁烁闪光,绚丽夺目。见此壮景,被女娲遗弃大荒山青埂峰下的废石遂自怨自叹:自己无材不堪入选,日夜悲号惭愧,于是开始向往人间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也许有人觉得这样处理近乎荒唐,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曹雪芹的原著精神。
  
  不断更新
    
2017-08-17   #44
  今天看了几集,感觉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
  影像方面,继承了《大明宫词》那种光影斑驳的效果,并且伴以念白,唱曲,将人物的对白与独白混合在一起,呈现出《红楼梦》的一个梦幻特质。色调上,偏幽暗,清冷,与个人喜好有关。但感觉做出来的效果没《大明宫词》出色。
  
  铜钱头,其实戏剧中的青衣常见这种装束。感觉不好的地方是演员的演技,有些青涩,不够自然。台词象是在背,做得不大好。老版《红楼梦》我最早看的是黑白的,感觉非常好,但后来看彩色的,有点失望。
2017-08-17   #45
  演员。不说了,自己看吧“
  蒋梦婕黛玉说”
  你们要钱吗?要钱就给我放乖一点!!!
  
  
  楼金钗特辑 蒋梦婕拍摄花絮三
    http://ent.joy.cn/video/1052315.htm
    
    红楼金钗特辑 蒋梦婕拍摄花絮四
    
    http://ent.joy.cn/video/1052315.htm
    
  
2017-08-17   #46
  顶
2017-08-17   #47
  163楼
  
  真心感谢、支持楼主!!
  
  就是需要这种有具体内容的评述贴子!
  
  好与不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盲目漫骂没有任何意义,要评论就像这样说出个所以然来。
2017-08-17   #48
  。。。。。。。。。

2017-08-17   #49
  继续
  
  
  
    2,艺术想象的悲剧。
    从原著到电视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照搬,这是常识。忠于原著主要把握他的精神要领。当然第五回意境深远,文字涵量非常大,比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折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短短几句话便写出晴雯的一生。如果把这些话搬到电视上去朗诵,那还叫电视吗?但是如果把晴雯的一生放在这里演示,自然也不现实。这就要求导演有较高的艺术概括和丰富的想象。设想和这段判词相对应的电视画面:明月皓白,一朵朵彩云渐渐飘散,霁云胧月,一个连姓名和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女孩子在夜色中被人领进贾府。长大。犟嘴。撕扇。被赶出贾府。病重送彩甲贴身衣裳。。。。。一个个回闪镜头在贾宝玉悲凄的判词朗诵中出现。。。。
    当然要完成一系列类似的画面合成,并非我辈所能,只能抛砖引玉,让我们的大导演李少红开阔思路,丰富想象,搞清楚什么是文字艺术,什么是电视语言。
  
  
  
   3,艺术通感的悲剧。
    第五回是红楼的经典段子,天籁之音。是无相之画,无弦之韵,无哭诉之悲恸,无歌之咏叹。
    王扶林很聪明,不敢轻易出手作践它。胡玫很自重,主动退出回避。李少红傻呆,整出了一堆惨不忍睹的垃圾排泄物:一个胖仙姑引路,宝玉来到“薄命司”,读了三两首判词,然后听了众仙女的一二首红楼歌曲,**完毕打道回府。全过程只用了二十来分钟半集的容量便匆匆了事。完全看不到原著的行云流水,音韵绕梁,灵魂点睛的半点痕迹。只是一堆断章照搬文字的生拼硬凑,完全缺乏一流导演所具有的诗性气质和影视艺术的表达通感。
    宝玉睡梦里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音乐随起。
    湖旁岸柳,村边桃研。仙姑影出,鸟惊庭树。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