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大胆改革,招招有效——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尝试

2019-09-13 15:55:49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探讨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就是有效的教学行为要促成高效课堂,要向45分钟要更多的效率,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事做,使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收获。以下是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行为、追求课堂效率的几点尝试:

  一、注重创新和开发。

  师生互动、共同合作探讨成为了课堂的主线,教师的工作就是要由片面走向全体、单一走向开放、执行走向创新和开发。随时随地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来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尽量多的调动学生的感官,真正做到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案例1】《摩擦力》一节的课堂教学引入我的做法是以拔河游戏作为主线,主要的器材是pvc管一段、洗洁精一瓶、弹簧称一支。游戏一:事先在管的一端涂上洗洁精,由男女同学各一名进行比赛(男生握住涂洗洁精的一端),比赛结束后利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胜利、失败的原因(引出课题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游戏二:擦拭洗洁精让一名同学握住管的一端,另一端挂上弹簧称,另外一名同学慢拉弹簧称。教师提出本节的探究问题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判断摩擦力的方法及静摩擦力的大小,接着让学生谈生活应用静摩擦力的体验。对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可采用拉动充当接触面的物品而不是拉动物体,这样便于弹簧称的读数。

  【案例2】《自由落体运动》中对于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的探究由以往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动手实验,利用橡皮、纸片、纸团让学生亲历物体的实际运动过程,首先让橡皮、纸片同时下落让学生锻练用完整的物理语言来表述实验现象;接着让学生把纸片揉成团让橡皮、纸团同时下落,有了两次的实验现象自己可分析出物体从相同高度下落快慢的原因;同时也引出物体运动离不开物体的受力即力与运动的关系。最后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完成牛顿管的演示实验)

  二、注重过程教学。

  要解决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问题,即研究“学”的有效性,就要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设置合理的梯度层次,学生能做、能说、能想的内容,教师就不去代办。而是创造机会,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全方位的锻炼中成长,在成功的体验中发展自己。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讲学案的开发和利用,在讲学案的内容设置上增加了“物理情景的创设”,让物理知识能与学生的生活、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学习知识。

  【案例3】《重力势能》中对于重力势能相对性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本部分的授课我采用了在学生掌握了重力势能表达式后创设一物理情景——小球分别位于高出桌面h处的A点和位于地面上的B点,首先,让学生分别写出小球在这两点的所有重力势能表达式,交流、展示学生的成果(首先不要追求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进而提出“探究问题一”————为什么同一小球在同一位置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式?设立《百家讲坛》环节激发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物体所处的高度应该怎样表示?接着提出“探究问题二”——你认为小球在所处的重力势能应当怎样准确表达?最后,根据学生修正的答案提出“探究问题三”——表达式中的各个符号有何物理意义?(正负号含义的理解)

  【案例4】《动能定理》一节,课本中对于动能定理的推导只有一个物理情景,我的做法是增加了如下的情景:“物理情景二”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水平推力作用下运动;“物理情景三”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拉力作用下运动;“物理情景四”物体在光滑的斜面上在与斜面平行的拉力作用下运动,通过上述由易到难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多方位地理解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合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量”的关系。

  【案例5】《楞次定律》一节,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完成了猜想过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记录表格;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课本对于实验现象记录只有四个示意图,实际中,我发现,只是四个图是不全面的,要想全面概括所有学生的实验结果八个图就可以了。“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八个图,会有同一个规律吗?同学们有信心找到他们之间的规律吗?”教师简单的话语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对胜利的渴望,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八个图中反复对比查找,发散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科学家的艰辛和执着,本节课情感目标也得以很好的实现。

  【案例6】在《功》这一节课中,课后练习3讲述了滑雪运动员从斜坡上自由滑下,问:运动员所受几个力做做的功各是多少?这些力所做的总功是多少?我把这道题选做课堂反馈练习,因为它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课堂讲述的内容。我进行了以下探究:

  探究一: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自主探究题目所给出的情景,将文字描述转化成物理情景、模型。

  关键词:斜面、倾角、高度、自由下滑

  探究二:小组互动合作探究,将自主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改进,进而探究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说是所学知识的“记忆回放”)。

  本题可以有两种解题思路:

  1、先求各个力做的功,再求其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

  探究三:教师引导探究:由这道题我们都可以得到哪些知识和规律?师生共同探究得出以下规律:

  1、由公式W=Gsinθ×h/sinθ=Gh可知,重力做功只与出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而与路径有关。

  2、由公式W=F×h/sinθ可知,阻力做功取决于路径,这是它与重力做功的区别。

  3、 W=﹣1000J,可以怎样理解?(阻力对物体做功﹣1000J或物体克服阻力做功1000J)

  【课后反思】:学生在此探究过程中学到的方法应该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方法的载体——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是更加巩固的,我在为我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做出大胆的尝试,其实如果学生有了探究的意识形成了探究的习惯,一切都简单了。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我们做的更多的是老问题新办法,我们相信潜心研究、大胆改变就会招招有效!

  来源:江西教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