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践行“语文民主教育”观之我见

2019-10-15 08:18:49

  作者:李诗义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语),语文学科,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与民主精神是完全相通的,是对“语文人学”的呼唤,它充分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如何践行“语文民主教育”观呢?

  一、要尊重学生语文精神的自由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首先就要求语文教师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那种迷信教材、迷信教参、迷信题海战术的做法无疑是尊重学生心灵自由之大忌。一语文教师问学生:“雪化了是什么?”生答:“雪化了是春天!”答案不是“水”而是“春天”,这正是只有尊重学生精神的自由才能培养其创造精神的有力诠释。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把标准答案踢入禁锢语文精神自由的回收站。只有如此,才能在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展开思想的碰撞,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让其心灵泉水自然流淌。

  二、要把学生当做平等对话的朋友

  新课程理念下,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其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由倡导升格为践行。教师并不是真理的垄断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探求新知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育中的平等精神;也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学生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发表不同的看法。我们反对那种教师高高在上的做法,而应在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与学生志同道合地探求真理。同时,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要让精英学生独领风骚,要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学习氛围。

  三、要有虚怀若谷的宽容精神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反对专制,要倾听来自任何一个学生的不同声音;否则,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就会遭到有意无意的扼杀。民主就意味着宽容,宽容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的歧见,宽容学生的不成熟看法,宽容学生的与众不

  同……事实上,学生的歧见和与众不同中往往包含着求新求异的可贵因素,如果一味扼杀,很可能会掐断创造的萌芽;其次,宽容学生意味着教师的真诚信任和热情期待,相信学生会在成长过程中超越自己;再者,摒弃“教师权威”,不居高临下,学生就不会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不会成为教师“精心设计”的“正确答案”的传声筒。

  充满宽容的语文课堂,对文段的阅读感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对作文的审题立

  意……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定为“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虚怀若谷的宽容精神。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又有不同的收获。

  四、要勇于接纳学生观点中的合理因素,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践行语文民主教育,教师有错误就应该向学生妥协,不要放不下架子——教师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只会适得其反!说到底,妥协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认输,而是服从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认识。对教师来说,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民主精神的示范。这与上文谈及的平等、宽容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展开平等的讨论或探索,双方都不断吸取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进而使大家的认识更接近真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赢”!

  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

  我们应该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在能力。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让他们敢想敢说。教学中应该摒弃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解放思想。只有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才能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

  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不专制,不“一言堂”,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创新的光芒时时闪烁。学生创造性的潜能一旦被激活,他们可能会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挑战,最大可能地会成长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精神的现代公民。